今儿个就跟大家伙儿唠唠我这“混世魔王”的实践过程。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算是个长期折腾的记录。
起因:看不惯,就想动手
咱这人,没啥大本事,就是有点强迫症,加上手头闲不住。之前在鼓捣一些项目的时候,总觉得有些流程、工具,用着那叫一个别扭。你说它错,也能跑;你说它对,效率低得能把人急死。我这心里就痒痒,总觉得“我上我也行,说不定还能更好点”。
我也就是在小范围里抱怨抱怨,跟几个熟络的同事吐吐槽。但光说不练假把式,时间长了,我自己都嫌自己墨迹。
动手:摸索着,瞎折腾
第一步,我先是观察。 我就盯着那些我觉得别扭的地方,仔细瞅,瞅它们到底是怎么运作的,问题出在哪儿。我把这些问题一个个都拿小本本给记下来,一条条分析,哪个是能动手的,哪个是暂时动不了的。
第二步,我就开始偷偷摸摸地搞点小实验。 比如某个数据处理的环节,我觉得脚本写得太啰嗦,我就自己琢磨着写个简单点的,看看能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还能快一点。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想法,我能对着屏幕发呆好几个钟头,脑子里全是各种代码和逻辑在跑。
那时候,我经常是正常工作做完了,就留下来加班,也不是真加班,就是在搞我那些“小玩意儿”。同事瞅见了还问我:“哟,老哥,又钻研啥新技术?”我嘿嘿一笑,说:“瞎琢磨,瞎琢磨。”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优化一个数据同步的流程,我愣是把原来的那套逻辑给反着推演了一遍,然后用一种当时大家都不太看好的方式重新给搭建起来了。过程中,那是真叫一个提心吊胆,生怕哪里搞错了,影响了线上业务。我先是在自己的测试环境里翻来覆去地跑,确认没问题了,才敢小范围地试用。
冲突与磨合:硬着头皮上
这“混世魔王”的名头,也不是白叫的。我这么一折腾,肯定会触动一些固有的习惯和流程。反对的声音那是真不少。
有人说:“老王,你这搞的啥玩意儿?原来的用得好好的,干嘛要改?”
也有人担心:“你这新东西靠谱不?万一出问题了算谁的?”
甚至还有领导找我谈话,意思就是让我别瞎折腾,安分点。
那段时间,我这压力也挺大。但犟脾气,我觉得对的事儿,就想坚持下去。我就耐着性子跟大家解释,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我还把新旧方案的对比数据拿出来,让大家伙儿眼见为实。
比如那个数据同步流程,刚开始推广的时候,负责那块儿的老同事那是相当抵触,觉得我多管闲事。我就主动请缨,说:“哥,您看这样行不,这块儿我先帮您盯着,出了问题我负责,您就当给我个机会试试。”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人家也不好再硬拦着。
初见成效:还真行!
慢慢地,我那些“小玩意儿”开始显现出效果了。之前要半天才能处理完的数据,现在可能个把小时就搞定了;以前经常出错的环节,现在也稳定多了。
最先转变的是那些直接使用我改进工具的同事。 他们发现,老王这小子搞出来的东西,用着是顺手,效率也确实高了。于是他们就开始主动帮我宣传了。
领导看在眼里,虽然嘴上没多说但开会的时候,也开始提到要鼓励创新,提高效率啥的。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一种肯定。
就这么着,我这“混世魔王”的名声,也从一开始的“瞎折腾”、“不守规矩”,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带着点佩服的调侃。大家遇到点棘手的问题,有时候也会来找我:“老王,你这‘混世魔王’,给出出主意呗,看这事儿能怎么‘搅和’一下,让它变好点?”
折腾不止,生命不息
现在回过头看,我这“混世魔王”的实践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并且顶住压力去推广的过程。这里面没有啥高深的技术,更多的是一种“看不惯就干”的劲头和“皮糙肉厚”的抗压能力。
当“混世魔王”也不是说要无法无天,关键还是得基于对业务的理解和对技术的把握,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折腾而折腾。最终的目的,还是得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你看那些历史上的“混世魔王”,程咬金啥的,一开始不也挺能折腾?但折腾对了地方,不也成就了一番事业嘛我这小打小闹的,跟人家比不了,但道理是相通的。
我觉得,只要是出于好的目的,有时候当个“混世魔王”,去搅动一下那些沉闷的局面,未必是件坏事。这实践,我还得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