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我跟你们说,今天这事儿,我得好好说道说道。这标题《嗜血隧道》,不是说我真钻了什么恐怖的地洞,而是我前阵子磕一个项目,那感觉,真就跟在一条又黑又长、还TM不断吸你血的隧道里爬一样,太形象了,必须记下来。
起初:一个看着不难啃的硬骨头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我接手了一个老系统改造的活儿,其中有一块儿性能特别拉胯,用户那边天天抱怨,老板也催。我瞅了瞅代码,心想这不就是个数据处理和传输的瓶颈嘛小场面,优化一下,加点缓存,再不行重构一下逻辑,三板斧下去,怎么着也解决了。
我还特意跟产品那边吹了个小牛,说给我两周,保证让他们丝般顺滑。 现在想想,当时真是年轻气盛,不知道天高地厚。
挖坑:一头扎进自己画的“隧道”
我先是按照常规思路,分析日志,定位慢查询,加上索引,一套操作下来,有那么点提升,但离预期差远了。这时候,我那股“技术钻研”的牛劲儿就上来了,心想肯定是哪个环节我没考虑到,肯定有更牛掰的办法。
然后我就开始折腾了:
- 尝试新的算法: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论文,讲了个特复杂的异步处理模型,据说能大幅提升并发。行,搞它!我花了好几天去理解那个模型,然后吭哧吭哧开始改代码。
- 引入新的组件: 原来的消息队列感觉不够劲,我又调研了号称性能炸裂的新一代MQ,搭环境、写demo、然后往项目里怼。
- 重写核心模块: 我觉得原来的代码写得太烂了,大刀阔斧,几乎是推倒重来,想用上各种设计模式,搞得“高大上”一点。
这期间,我基本上就是把自己关小黑屋了。 白天对着屏幕发呆,晚上做梦都是代码逻辑。吃饭?随便扒拉两口。休息?不存在的。那感觉,就像自己挖了个坑,然后义无反顾地跳了进去,还越挖越深,以为前面就是光明。
“嗜血”的过程:在隧道里反复横跳
问题来了。新算法是牛,但我对它的理解根本不到位,用起来各种水土不服,bug层出不穷,按下葫芦浮起瓢。新组件是猛,但跟老系统的兼容性一塌糊涂,为了适配它,我又改了一堆外围代码,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
最要命的是,我太固执了。 我总觉得,我都付出这么多了,方向肯定是没错的,肯定是哪个细节没处理于是我开始疯狂地调试、查资料、问大神(虽然很多时候人家也一脸懵逼,因为我把系统改得太“个性”了)。
那段时间,真是“嗜血”。
- 时间被吸走了: 两周的承诺早就成了笑话,一个月过去了,进展缓慢。
- 精力被榨干了: 每天都像打了一场仗,累得不行,但又睡不着,脑子里全是bug。
- 信心被打击了: 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的技术能力是不是就这点儿。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并发bug,我连续熬了两个通宵。 等到第三天早上,我看着屏幕上依然跑不通的代码,突然感觉一阵眩晕,差点从椅子上栽下去。那一刻,真有种被这“隧道”吸干了的感觉。
为啥这么轴?这跟我刚工作那会儿的一个经历有关。当时也是一个难题,我用了一个特别剑走偏锋的法子给解决了,整个团队都对我刮目相看。从那以后,我就有点迷信“复杂等于牛逼”,觉得简单的方案体现不出我的水平。这回也是,一开始简单的优化有点效果,但我就是不甘心,非要整个“大的”,结果就陷进去了。
曙光:柳暗花明,还是说,撞了南墙知道回头了
就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我们团队的老法师,一个快退休的大哥,看我天天顶着黑眼圈,就把我拉到吸烟区,递给我一支烟(虽然我不怎么抽),慢悠悠地说:“小伙子,有时候,路走不通,不是你不够努力,可能是路选错了。你试试回到起点,用最简单的法子再走一遍?”
我当时也是走投无路了,死马当活马医。我把那些花里胡哨的新算法、新组件全给去掉了,恢复到我最开始简单优化的那个版本。 然后,我仔仔细细地,把每一个我觉得可以稍微调整一下的细节,用最朴素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改。
你猜怎么着?
特么的,性能居然达标了! 虽然没有我预想中那种“一飞冲天”的飙升,但是稳稳当当地达到了产品要求的标准。而且代码简洁明了,维护起来也方便多了。
走出隧道:一身冷汗和几点心得
那一刻,我真是哭笑不得。我费了那么大劲,把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结果解决方案居然这么“平平无奇”。
这回“嗜血隧道”的经历,也算是给我上了一课:
- 别为了复杂而复杂: 技术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炫技的。有时候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最有效的。
- 及时止损很重要: 当一条路走到黑,感觉不对劲的时候,要勇于承认错误,果断回头,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 多听听老人言: 经验有时候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 保持谦逊,别太高估自己: 尤其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步子要慢一点,稳一点。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难熬,但也是宝贵的经历。至少,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应该不会再傻乎乎地往“嗜血隧道”里钻了。行了,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希望我的这点儿实践糗事,能给大伙儿提个醒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