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伙儿聊聊林葳这小伙子。最近他去阿迪达斯欧洲训练营的事儿,网上讨论得挺热闹的。我,也算是一直断断续续关注着他,从他在CBA刚冒头那会儿,我就觉得这年轻人有点东西,敢打敢拼。
初印象与期望
刚开始看他在同曦打球,数据确实亮眼,得分蹭蹭往上涨,各种高难度进球也不少。那会儿我就琢磨,这要是好好培养,以后国家队后卫线上是不是又能多个选择?毕竟咱们现在缺的就是这种能持球攻坚的后卫。
欧洲训练营的“当头一棒”
结果这回欧洲训练营,看完他的表现,我心里咯噔一下。特别是第一场比赛,我专门找了些片段和数据看。全场打了20来分钟,13次出手就进了3个,三分球更是7投1中,连罚球都2罚0中,就拿了7分。 你说这,对手还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小孩儿,他都22了,按理说经验和身体应该占优才对。这一下子,网上说啥的都有,什么“刷子现形”、“别出去丢人了”,听着是有点刺耳,但也确实反映出一些问题。
反思与观察
这事儿也让我想起之前国家队集训,郭士强指导为啥一直没太给他机会。当时还有不少球迷替林葳抱不平,觉得是教练不识货。现在回过头来看,可能郭指导早就看出了他的一些短板。在CBA,同曦队能给他无限开火权,战术地位也高,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打。但到了国家队,或者这种高水平的训练营,不可能所有人都围着你转,球权一少,需要你打无球,或者在短时间内做出高效决策的时候,他的问题就暴露了。
我自个儿琢磨,林葳这孩子,他的持球进攻是把好手,但有时候容易陷入单打独斗,而且投篮选择和稳定性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在CBA,他场均得分是挺高,近两个赛季都20多分,可一看命中率,41.3%,三分命中率34.9%,这个效率对于一个核心后卫来说,确实不算特别突出。尤其是在国际赛场,对抗强度一上来,这种命中率就更吃亏了。
还有就是他的组织和防守。大家都说他打球独,也是因为他在支配球和带动队友方面,确实还不够老练。防守端,积极性是有的,但经验和技巧上,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的实践感受
我以前也带过一些小年轻打比赛,野球场上的那种。就遇到过类似情况的小孩,天赋肉眼可见,得分能力也强,但在自己队里当老大当惯了,一到需要他去适应队友,或者打更合理的团队篮球时,就有点懵。林葳给我的感觉,有点像这种。他需要学会怎么在没有那么多球权的情况下,也能为球队做出贡献,怎么提高自己的进攻效率,而不是单纯追求高得分。
那NBA球探不是还说他是“进攻核心兼组织大脑”嘛我觉得这更多是基于他在CBA特定环境下的表现。真到了更高水平的舞台,这些“核心”和“大脑”的成色,就需要重新检验了。
这回欧洲之行,对他来说肯定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也未必是坏事。能亲身体验到差距,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总比在CBA数据刷得好看,结果一出去就碰壁要强。关键还是看他回来之后怎么怎么去针对性地补强自己的短板。 毕竟还年轻,技术和心态都有提升的空间。希望他能把这回经历当成一个教训,踏踏实实地打磨自己。咱们球迷也别太苛责,多给点时间和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