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做的“马特拉斯”项目,这名字听着挺唬人,就是个练手的小玩意儿,跟大家分享下我的实践过程,希望能给想入门的小伙伴们一点启发。
我想着现在都流行AI,要不我也整个AI相关的?但是咱也不能硬上,得找个自己能hold住的点。后来一琢磨,不如先从数据处理开始,把数据喂给AI,让它去跑,这样咱也能参与进去。
第一步,找数据!
这可是个体力活儿,各种网站扒数据,表格里的、文本里的,甚至PDF里的,能收集到的都先收集起来。然后就是清洗数据,这步是最烦人的,各种格式不统一,各种缺失值,各种乱码。我用的Python,pandas库简直是神器,各种筛选、替换、填充,折腾了好几天才把数据弄干净。
第二步,搭环境!
我用的是Anaconda,里面集成了常用的Python库,省事儿。然后装了TensorFlow和Keras,这两个是做深度学习常用的框架。CUDA和cuDNN也得装,不然跑模型慢到你怀疑人生。这步也是个坑,各种版本不兼容,各种报错,我对着教程搞了半天才搞定。
第三步,选模型!
一开始我想着一步到位,搞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果发现数据量不够,模型跑出来效果很差。后来就老老实实选了个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先跑通再说。Keras用起来挺方便的,几行代码就能搭个模型出来。
第四步,训练模型!
把清洗好的数据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喂给模型训练。这步要注意调整参数,比如学习率、batch size等等。我一开始瞎调,结果模型根本不收敛。后来慢慢摸索,总算找到了一组还不错的参数。
第五步,评估模型!
用测试集评估模型的表现。看RMSE(均方根误差)、R2(决定系数)这些指标。如果效果不就回去调整参数,或者换个模型。我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遍,才勉强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第六步,可视化!
把结果可视化出来,这样看起来更直观。我用的matplotlib和seaborn,画了几个图,一看,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总结一下
- 数据清洗是个体力活儿,要有耐心。
- 环境搭建是个坑,要多查资料。
- 模型选择要根据数据量来,别想着一步到位。
- 参数调整是个技术活儿,要多实践。
- 可视化很重要,能让你更直观地了解结果。
整个过程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践出真知!光看书、看教程是没用的,一定要自己动手去做,才能真正理解。而且遇到问题不要怕,多查资料、多尝试,总能解决的。
虽然这个“马特拉斯”项目很简单,但是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我打算继续学习,搞更复杂的模型,处理更大的数据,争取早日成为AI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