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赫尔曼”,好多人可能以为是啥高大上的理论,或者哪个名人。这玩意儿对我来说,纯粹是一段瞎折腾的经历,一个我自己捣鼓出来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起因:为啥要搞个“赫尔曼”?
起初,就是觉得日子过得特没劲,工作也生活也都像设定好的程序,每天就那么重复来重复去。感觉自己脑子都快生锈了。那段时间,我偶然翻了翻赫尔曼·黑塞的书,就是那个写《悉达多》和《荒原狼》的德国佬。他书里那些关于寻找自我、打破常规的想法,一下子就戳到我了。
我就琢磨着,我是不是也该给自己的生活来点不一样的东西?于是我脑子一热,就决定搞个“赫尔曼计划”。也不是啥正经计划,就是想试试看,能不能跳出自己习惯的条条框框。
我的“赫尔曼”实践过程
我这“赫尔曼”实践,也没个章法。主要就是跟自己较劲。
- 打破日常规律: 比如,以前我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机看新闻,后来我强迫自己改成先去阳台站会儿,或者听段完全不熟悉的音乐。刚开始特别不习惯,总觉得少了点
- 尝试“反向操作”: 工作上遇到问题,以前总是习惯性地找老办法,或者问别人。后来我就想,如果用“赫尔曼”的思路,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想?比如,一个功能大家都说应该这么做,我就偏要去琢磨有没有另一种,哪怕看起来很蠢的方法。碰了不少壁,那是肯定的,有时候还被同事笑话瞎折腾。
- 记录那些“不舒服”的瞬间: 我专门弄了个小本子,记录那些因为改变而感到别扭、不自在的时刻。后来发现,这些“不舒服”的地方,往往就是我思维定势最严重的地方。
中间有好几次都想放弃。觉得这不是自讨苦吃嘛舒舒服服按老样子过日子不好吗?但每次看到黑塞书里那些话,又觉得不甘心。最难的是坚持,因为改变习惯太痛苦了,大脑老是想回到熟悉的安全区。
“赫尔曼”带给我的
折腾了大概小半年,你问我“赫尔曼”实现了啥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可真没有。我没变成什么大师,也没搞出什么大发明。
但是,我确实感觉自己有点不一样了。最重要的,是脑子好像活泛了一点。遇到事情,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我知道,应该这么办”。而是会多想一下,“等等,有没有别的可能?”
而且我还发现,很多以前觉得特别烦躁、特别无聊的事情,换个角度去看,或者换种方式去处理,也能找到点乐趣。比如,以前觉得写周报是天底下最烦人的事,后来我试着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或者故意用一些平时不会用的词,自己跟自己玩儿,反而没那么痛苦了。
这个“赫尔曼”对我来说,不是什么成功学,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它更像是一次小小的自我松绑。就是告诉自己,别那么死板,生活可以有很多种玩法。
现在回过头看,那段瞎折腾的“赫尔曼”时光,还挺宝贵的。虽然过程有点傻,有点狼狈,但至少,我尝试过了,也确实从里面捞着了点东西。这可能就是实践的意义,不在于结果多牛,在于你真的去做了,去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