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国内足球,我这心里头就五味杂陈。年轻那会儿,我也是个铁杆球迷,不光看,还喜欢自个儿下场踢两脚。那时候,国内足球好像还有点盼头,虽然也闹心,但总觉得能好起来。
最初的折腾:自己找乐子
我最早的“实践”,就是自娱自乐。那时候上学,课间、放学,找块空地,书包一扔就是球门,几个人就能踢得满头大汗。那会儿条件差,正经足球场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泥地、土场上瞎跑。但这热情是真足!放假了,约上几个哥们,骑着自行车满城找野球场,有时候为了占个场子,天不亮就得去。
后来工作了,踢球的时间就少了。但心里那股劲儿还在。我就琢磨着,能不能找个固定的队伍,哪怕是业余的,周末也能活动活动筋骨。于是我就开始在网上搜,问身边的朋友,折腾了好一阵子。
深入“基层”:业余队的体验
好不容易,真让我联系上了一个业余球队。说是球队,就是一群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第一次去“试训”,就是跟着踢了一场。嚯,那感觉,真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奔跑、抢断、射门这些动作,陌生的是这帮兄弟们的水平,还有那场地,比我们小时候强点,但也好不到哪去,坑坑洼洼的。
踢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一些问题:
- 场地难寻: 正规场地少,而且贵。我们经常为了找个便宜或者免费的场地跑老远。
- 组织松散: 毕竟是业余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时候约个比赛,人老是凑不齐。
- “野球”习气: 战术谈不上,有时候急了就瞎踢,犯规也多,纯粹是发泄。
我那时候就在想,咱们这么大个国家,喜欢足球的人这么多,怎么连业余爱好者想好好踢个球都这么费劲?
关注青训:一点点观察和思考
再后来我孩子也慢慢大了,我就琢磨着要不要让他也接触接触足球。一来锻炼身体,二来培养点团队精神。我就开始留意周边的少儿足球培训班。
这一留意不要紧,真是开了眼了。有些培训班,教练感觉就不太专业,教孩子一些很花哨但不实用的东西,或者就是简单粗暴地让孩子们跑圈、抢圈。我看着那些孩子,有些是真的喜欢,有些明显就是被家长逼来的。
我还特意去观摩过几次他们所谓的“比赛”。好家伙,场边家长比场上孩子还激动,各种指挥,甚至还有骂街的。教练,也一个劲儿地强调“赢球”,很少去鼓励孩子做动作,或者享受过程。我心想这能培养出啥好苗子?基本功不扎实,心态也容易搞坏。
后来我听有些退役球员也说过,咱们球员基本功差,不光是练得少,有时候是练得不对路。从小底子就没打到了职业队再想改,难了。
反思与现状:为啥会这样?
我为啥对这些事儿这么有感触?因为我自个儿从踢野球过来的,也尝试过参与业余联赛,还近距离观察过一点青训的皮毛。我就一直在琢磨,咱们国内足球为啥老是上不去?
后来我慢慢琢磨明白了,可能跟咱们整个大环境有关系。
第一,急功近利。 不管是俱乐部还是某些地方,都想着赶紧出成绩,没人愿意踏踏实实搞青训,搞普及。就像那些培训班,家长交了钱,就希望孩子立马变球星,教练也得迎合这种心态。
第二,“专家”太多。 我发现网上好多人聊起足球头头是道,个个都像是战术大师、青训总监。但真正沉下心去做事,去基层一线的,又有多少?很多时候就是动动嘴皮子,反而把水搅浑了。
第三,足球文化缺失。 你看人家国外,足球是生活的一部分。咱们这儿,看球的不少,但真正把踢球当成一种长期爱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比例还是太低。很多家长还是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踢球?不务正业。
第四,社会压力。 现在年轻人压力多大,找工作、买房子,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纯粹为了爱好去投入?踢球能当饭吃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能。那自然而然,足球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我这实践记录,也没啥惊天动地的发现,就是把自己这些年瞎折腾、瞎琢磨的一些经历和想法给叨叨出来。国内足球这事儿,真是说来话长,也不是我一个人在这儿发几句牢骚就能改变的。但总归是希望它能好起来,毕竟咱也曾经为了它热血沸腾过不是?
现在我也就是偶尔看看球,有空了约几个老哥们在小区旁边的小场子随便跑跑,出出汗就得了。至于国内足球的未来,慢慢熬,或许哪天真能给我们个惊喜?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