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最近折腾的这个“beili”。一开始我也没想着要弄这个,主要是,最近老琢磨着怎么把家里那堆零零碎碎的小玩意儿给归置利索了,尤其是书桌上,你懂的,各种线、小工具,乱七八糟的,看着就心烦。
起因和寻找过程
话说回来,我这人动手能力还行,平时也喜欢瞎鼓捣。之前在网上看别人DIY各种收纳,心里就痒痒。想着自己也整个既能装东西,看着又得有点个性。一开始想着用现成的收纳盒,但总觉得差点意思,要么尺寸不合适,要么就是长得太“大众脸”。
后来我就寻思着,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或者找个啥半成品改改。就开始在网上瞎逛,搜各种关键词,什么“桌面整理”、“模块化收纳”、“个性化组件”之类的。搜着搜着,就看到有人提到“beili”这个词,但说得不清不楚的,有说是牌子,有说是某种理念,我也没搞明白。
动手前的准备
关键是得实用! 我就琢磨,我需要啥功能?得能放我的那些小螺丝刀、镊子、还有一些电子模块。最好能分门别类,别一找东西就得翻个底朝天。再有,就是如果能模块化组合就更好了,以后想调整布局也方便。
我就开始画草图,在本子上涂涂改改。一开始想得挺复杂,又是抽屉又是翻盖的。后来觉得太麻烦,我这木工手艺也就一般般,别搞到成了个四不像。核心思路还是简洁、方便。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那个“beili”。我就尝试着把这个词和我想要的东西联系起来。我理解的“beili”,可能就是一种“备料”或者“备立”的感觉,就是把常用的东西准备立在那里,随手就能拿到。也不知道我这理解对不对,反正我就这么给自己解释了。
实践开搞
材料方面,我没选太复杂的。就去楼下五金店买了些小尺寸的薄木板,还有一些小合页、磁吸片啥的。工具嘛就是我那套用了好几年的手钻、小锯子、还有一把热熔胶枪,这玩意儿简直是DIY神器。
第一步是测量尺寸。 把我那些常用的小工具都拿出来,一个个量好大概的长宽高,心里有个数。然后根据这些尺寸,在木板上画线,准备切割。切割这活儿,真是个细致活,稍微一歪,后面就不好弄了。我这手艺,切出来的边边角角,不咋地,毛毛糙糙的。
切割完了就是打磨。找了张砂纸,使劲磨,把那些毛刺都给磨掉,不然用的时候扎手。这一步最费工夫,磨得我胳膊都酸了。
接下来就是组装。我设计的是那种开放式的小格子,有大有小。用热熔胶先把主要的框架粘起来,然后一些小隔板也是用热熔胶固定的。这里有个小技巧, 热熔胶干得快,粘之前一定要比划好位置,不然粘歪了再想掰下来就费劲了,还容易把木板弄坏。
我还给其中几个小格子加了小挡板,用那种小合页连着,可以翻开合上,上面粘了个小磁吸片,这样关上的时候就能吸住,不会自己晃荡开。这个小设计我还挺满意的。
最终成果和感受
前前后后大概花了我一个周末的时间,总算是把这个“beili”收纳架给捣鼓出来了。样子嘛谈不上多精致,毕竟是手作的,有点歪歪扭扭,边角也不太平整。但是,它确实解决了我的问题!
- 我的那些小工具、电子元件,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小单间”。
- 桌面一下子就清爽了不少,找东西也方便多了,一眼就能看到。
- 关键是,这是我自己做的,用起来特别有成就感。
虽然和我一开始在网上看到的那些高大上的“beili”产品可能不是一回事,但我这个土法炮制的“beili”收纳系统,用着是真实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 以后要是觉得不够用了,或者想改改布局,随时都能再加点模块或者调整一下,这就是DIY的乐趣所在。
我觉得这个“beili”的实践过程,不在于最终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完美,而在于你为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尝试的这个过程。挺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