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跟大家伙儿唠唠我最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儿,主题嘛就跟我这实践的标题一样,叫《天价诱饵》。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我觉得挺有代表性的,拿出来给大伙儿提个醒儿。
事情的开端:一个“高端”的邀请
大概是上个月,我被朋友拉进一个微信群,群名听着就挺唬人,叫什么“未来科技体验分享荟”。我寻思着,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进去看看新东西,长长见识也刚开始几天,群里确实分享了些人工智能、VR体验啥的,还挺有意思。
可没过多久,画风就开始变了。群里一位自称是某“健康科技公司”的“首席顾问”的人,开始大力推荐他们公司的一款产品——据说是用了什么“诺贝尔奖级别”技术的“能量手环”。吹嘘得那叫一个神乎其神,说戴上之后不仅能改善睡眠、缓解疲劳,还能提升免疫力,甚至对一些慢性病都有辅助治疗效果。
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不就是典型的保健品套路吗?但人家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还甩出一堆所谓的“科研报告”和“用户案例”。那些案例里,有说自己困扰多年的失眠戴了几天就好了的,还有说自己老妈多年的关节炎都缓解了的。更关键的是,这手环的价格,那可真是“天价”,一个手环标价好几千,快赶上我一个月伙食费了。
我的实践:一探究竟
有个毛病,就是好奇心重,而且不轻易相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儿。面对这种“天价诱饵”,我第一反应不是掏钱,而是想搞明白它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我先是仔细看了看他们在群里发的那些“科研报告”。那些报告写得云里雾里,专业名词一大堆,看着就让人头大。但我还是耐着性子,挑了几个关键词,比如那个所谓的“诺贝尔奖技术”,还有手环的核心材料啥的,拿到网上去搜。
这一搜,还真让我发现了不少猫腻。所谓的“诺贝尔奖技术”跟他们产品压根儿就没直接关系,就是硬往上凑。至于那些“用户案例”,我也试着去搜了搜,发现不少类似的营销文案,换个产品名字就能套用,真实性很值得怀疑。
我还特意去查了那个“健康科技公司”的资质。费了点劲儿,总算在一些企业信息平台上找到了。一看注册资本和经营范围,跟他们宣传的“高科技”形象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儿,更像是个贸易公司。
为了进一步求证,我还悄悄私聊了群里几个发言比较活跃,看起来像是真实用户的人。结果,有的人直接不回我,有的人回复得含含糊糊,还有一个人,聊了几句之后,可能是觉得我问得太细,直接把我给拉黑了。
戳破“诱饵”与后续
到这儿,我基本上就心里有数了。这所谓的“天价能量手环”,八成就是个精心包装的“诱饵”。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高科技的盲目信任,设置高价,营造一种“物有所值”的假象。
我寻思着,不能眼睁睁看着群里其他人可能上当。于是我整理了一下我搜集到的信息,包括一些对“诺贝尔奖技术”的辟谣文章,还有那个公司的一些疑点,匿名发到了一个文档里,然后把链接不显眼地分享到了群里,就说是我看到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我没直接开怼,也没点名道姓,就是想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去判断。结果可想而知,没过多久,我就被踢出了那个群。估计是那个“首席顾问”或者群主发现不对劲了。
虽然被踢了,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我觉得我做了自己该做的事。通过这回实践,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面对各种吹得天花乱坠的“高科技”、“新概念”产品,尤其是那些价格不菲的,一定要保持警惕,多方求证。别让自己的钱包为别人的“诱饵”买了单。
这就是我这回遭遇“天价诱饵”并进行小小实践的全过程。希望能给大家提个醒儿,消费要理性,别被忽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