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之前瞎折腾《创造营成团》这点事儿。
最初的入坑与瞎琢磨
一看这种选秀,就忍不住想当把“预言家”,特别是《创造营》系列,从一开始的火箭少女,到后来的R1SE,再到INTO1,我基本都没落下。一开始纯粹是看个热闹,看着那些弟弟妹妹们为了梦想拼搏,挺带劲的。
后来看着看着,就开始琢磨了。这成团位到底是怎么个事儿? 我就开始自己瞎分析。我会把每次公演的排名、网络上的各种投票数据(能找到的都算上)、还有学员在节目里的镜头多少、故事线完整度都给它记下来。
我的“数据分析”与预测实践
我那时候搞得还挺像回事儿的:
- 收集信息:每期节目播完,我就赶紧上网扒拉各种相关信息。什么微博超话的签到人数、学员的微博互动量、各种非官方投票渠道的排名,虽然知道这些不一定准,但好歹是个参考嘛
- 整理表格:我会自己建个Excel表,把我觉得重要的学员都列进去,然后把他们的排名变化、网络热度指数(我自己瞎编的算法)都填进去,每周更新。看着那些数据起起伏伏,还真有点操盘手的感觉,哈哈。
- 讨论与修正:我还加了几个同好群,天天在里面跟人讨论。谁谁谁这期表现亮眼了,谁谁谁好像镜头变少了,谁家粉丝打投又给力了。听到不同的意见,我还会回去修正我的那个小表格。
记得有一季,好像是《创造营2021》那会儿,为了刘宇、赞多、力丸这几个谁能高位出道,我跟朋友能争论半天。我还煞有其事地分析,说刘宇的票数肯定能断层,赞多和力丸实力强,粉丝也稳。我还特意去翻了之前几季的数据,比如R1SE成团那会儿,前几名的票数差距,想找点规律出来。
成团夜的“开奖”与反思
等到成团夜那天,我真是比谁都紧张。守着直播,手里捏着我那个预测名单,一颗心怦怦跳。 宣布名次的时候,从第十一名开始,每念一个名字,我就在心里对一下。对了就激动地不行,错了就赶紧分析是哪里没考虑到。
结果,有时候猜得八九不离十,觉得自己简直神了;有时候又被节目组的操作或者某些学员的“黑马”表现给整蒙圈。比如,有些我觉得稳进的,结果名次没那么理想;有些没太关注的,反而冲上去了。
就像那次,看到最终成团的11个人站在一起,学长学姐们还回来给他们打气,那一刻确实挺感慨的。新团的名字,比如R1SE、INTO1,刚出来的时候也觉得挺新鲜。
回过头来看我那些记录和分析,挺傻乐的。 毕竟选秀节目嘛除了实力和人气,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因素在里面。我那些所谓的“数据分析”,更多的是一种参与感和自我满足。
反正,这整个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是参与了一场大型的养成游戏,只不过我啥也控制不了,只能跟着激动、跟着揪心。虽然成团的人选不一定完全符合我的预测,但这瞎琢磨的过程,也算是追星路上的一段独特经历了。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