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好好跟大家说道说道我最近捣鼓的一件大事儿——亲手参与学着建苗寨的吊脚楼!这玩意儿可不是搭积木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我这纯属兴趣,也是想体验一把老祖宗的智慧。
一切从“零”开始的准备
话说回来,最开始我就是看着那些照片、纪录片里的吊脚楼,觉得特别有味道,尤其是那种悬在山坡上的感觉,太绝了。心痒痒了很久,总想着啥时候能自己摸索摸索。后来托了不少关系,总算找到一位村里的老师傅,愿意带带我这个门外汉。
第一步,那肯定是选地方。老师傅说了,这吊脚楼选址讲究可多了,得看山形水势,既要稳当,又要通风采光我们扛着锄头镰刀,在山坡上转悠了好几天,这里敲敲,那里看看,才定下来一块背靠山坡,前面视野开阔的地儿。老师傅说,这叫“负阴抱阳”,住着舒服。
然后就是备料。这可不是去建材市场买点木头那么简单。老师傅带着我,亲自去山里挑合适的杉木。他说,做柱子、梁的木头,得直溜、结实,还得是上了年份的。光是砍树、把木头从山里弄出来,就费了老大的劲。那时候,每天膀子都酸得抬不起来。除了木头,还得准备瓦片、石块这些。对,还有各种工具,斧子、凿子、锯子、墨斗,这些老家伙什,平时真不多见了。
真刀真枪,开始“折腾”
万事开头难,先是处理地基。因为是山坡,所以得把坡面修整一下,然后在预计立柱子的地方挖坑。这吊脚楼,关键就在那几根“脚”上,也就是那些悬空的柱子。我们得把粗壮的木柱子深深地埋到土里,底下还要垫上大石块,用碎石和泥土夯实,那叫一个稳当。
接下来就是搭骨架了,这可是技术活。苗寨的吊脚楼,很多都是穿斗式的,特点就是不用一颗钉子,全靠卯榫结构。老师傅拿着墨斗弹线,然后用凿子一点点开卯眼,再把另一根木头的榫头削两根木头就那么严丝合缝地插接起来。看着简单,我试了试,不是深了就是浅了,要么就是歪了,没少挨师傅的数落。那会儿真是天天跟木头较劲,手上磨出好几个泡。
我们是先立好承重的柱子,包括那些“吊脚”的柱子,然后开始上大梁,再搭까(檩条)、椽子,一层一层往上。整个木结构框架搭起来的时候,那成就感,别提了!感觉一个房子的雏形就这么出来了。
骨架好了,就该上房顶了。先铺设望板,然后就是盖瓦。那瓦片得一片一片小心翼翼地铺上去,保证雨水能顺利流走。这活儿也挺累人,得爬上爬下的。
精雕细琢,家慢慢成型
房顶搞定,接着就是装板壁和铺楼板。墙壁一般是用木板拼接的,楼板也是。这会儿就能明显感觉到房子内部的空间感了。老师傅还教我怎么处理木板的缝隙,怎么让它更防风保暖。我们还特意在向阳的一面多开了几扇窗户,保证屋里亮堂。
就是一些细节活了。比如做楼梯,吊脚楼嘛肯定有楼梯连接上下。还有栏杆,尤其是吊脚那边的走廊,栏杆必须做得特别牢固。门窗的安装也得仔细,保证开关顺畅,密封性我们还按照传统,在屋檐下、窗棂上做了一些简单的雕花,虽然比不上那些精美的,但也算有点苗家的特色。
整个过程下来,真是累得够呛,但也学到了太多东西。从一块平平无奇的山坡,到一栋能遮风挡雨的吊脚楼,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汗水和智慧。看着自己亲手参与建起来的房子,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这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门手艺,更是对一种传统文化的亲身体验和传承。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再跟着师傅学学更复杂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