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冠军是给祖国最好的礼物”,我这几天也是深有感触。咱不是运动员,拿不了世界冠军,但这份心意,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我就琢磨着,我能做点啥?总不能光在电视机前喊加油?
最初的念头
平时就喜欢瞎琢磨,也爱动手捣鼓点东西。前段时间,不是看咱们国家队在各种比赛里拿了好成绩嘛尤其是在咱们自己家门口的亚运会,那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看得我真是热血沸腾。然后我就在想,运动员们用汗水和金牌献礼,咱们普通人,能不能也用自己的方式,给咱们这个大家庭添点啥?
一开始也没啥头绪,就觉得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后来有一天,我在整理家里的一些旧资料,翻出来不少以前收集的关于咱们本地历史文化的一些小册子、剪报啥的。这些东西都挺零散的,有些甚至都快发黄了。我就想,这些东西挺有意思的,要是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了解,不也挺好嘛
动手实践的过程
说干就干!我决定把这些零散的资料整理出来,做成一个电子版的小合集,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本地故事库”。
第一步,肯定是整理和筛选。 我把所有相关的材料都堆在一块儿,那真是个大工程。有的纸张都脆了,得小心翼翼地翻。我一张张看,把有价值的、有趣的内容挑出来,分类。比如哪些是关于历史变迁的,哪些是关于民俗风情的,哪些是名人轶事。
第二步,就是数字化。 这步最费劲。有些文字清晰的,我就一个字一个字敲到电脑里。遇到一些图画或者老照片,我就用手机拍照,然后想办法裁剪、调整清晰度。那几天,我眼睛都快看花了,脖子也酸得不行。有时候为了核实一个小细节,还得去网上查资料,或者问问家里老人,生怕弄错了信息。
我还记得,有一段关于我们这边一个小巷子历史的记载,手写稿的字迹特别潦草,有几个字怎么也认不出来。我对着那几个字琢磨了好几天,后来还是请教了一位对本地历史比较有研究的老先生,才给弄明白。那一刻,真是豁然开朗!
第三步,就是编辑和排版。 把文字和图片都弄到电脑里之后,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把它们组织起来,让人看得舒服,看得明白。我用了一些简单的文档编辑软件,也没啥花里胡哨的设计,就想着内容清晰、条理分明就行。给不同的章节起了小标题,配上相关的图片,尽量图文并茂。
遇到的小坎坷
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前面说的识别手稿困难,还有就是资料的真实性问题。有些剪报上的说法,跟我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不太一样。这时候就得下功夫去考证,尽量找一些权威点的说法。有时候为了一个地名的演变,我能查好几个小时的资料,就是想力求准确点。
还有就是技术上的问题,我毕竟不是专业的编辑排版人员,一开始弄出来的文档格式乱七八糟的,图片大小也不统一。后来也是慢慢摸索,上网看教程,一点点调整,才像点样子。
的成果与感悟
大概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这个小小的“本地故事库”总算是初步完成了。虽然它可能很简单,内容也算不上特别丰富,但看着自己亲手整理出来的东西,心里那叫一个踏实,也挺自豪的。
我把它分享给了社区里的一些邻居,还有一些对本地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大家看了都说挺觉得能了解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故事。看到他们感兴趣的样子,我觉得我这番折腾就值了。
虽然这算不上什么“冠军”,更谈不上什么“礼物”,但我觉得,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一点点心意。每个人都把自己能做的小事做汇聚起来,不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嘛 这就是我最近的一点实践和感受,分享给大家,也算是抛砖引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