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站搬家换服务器,蹲在电脑前查统计工具查得头昏眼花。网上铺天盖地的推荐看得我直犯困,干脆自己撸袖子试水。
一、需求对不上都是白搭
我那小破站每天就千把个IP,核心需求就三点:免费能用、别漏数据、手机能看。结果一搜发现全是卖广告的,张口闭口「企业级解决方案」,看得我想掀桌。
二、挨个踩坑实录
1. 老牌选手百度统计
装代码时手都在抖——生怕漏了哪个页面。结果第二天一看后台傻眼:实时人数飘忽得像心电图,手机端刷新七八次才能刷出数据。最坑爹的是流量来源里「直接访问」占70%,问了几个老站长才明白:这货把搜索引擎跳转全算成直链了,等于废掉半个功能。
2. 某数字公司出品的工具
看着界面挺清爽,装上半小时就发现猫腻。蜘蛛爬取记录全是乱码,显示谷歌bot每小时来两百次,用日志查证发现实际就3次。更绝的是热力图功能,点开提示「需升级至企业版」,合着免费用户连阉割版都不配用。
3. 腾讯家的分析工具
接代码倒是顺滑,手机App数据秒更新。美滋滋用了三天,突然收到告警短信说「疑似刷量」。查了半天发现是站内搜索词触发风控,关键词「打折」「优惠券」全被标红。气得我直拍桌:正经电商站不让提促销词?
4. 传说中的高性价比选手
吹得天花乱坠的海外平替,装完第一件事就是测数据延迟。好家伙:上午十点的访问记录下午四点才刷出来,实时在线人数永远显示「1」(是我自己)。更搞笑的是国家地区分布,我人在广州硬是定位到鄂尔多斯。
三、暴力测试现场
较真劲上来直接开虚拟机,同时挂着四家统计代码跑压力测试:
- 连续刷50次商品页,百度漏记17次
- 手机端疯狂点支付按钮,某数字工具直接崩溃
- 半夜两点看腾讯后台,在线人数显示「0」——当时明明有三个老哥在吵架
发现个魔鬼细节:所有工具的「跳出率」算法都不一样。同样一次访问,A家算跳出行列,B家判定有效停留,把我做AB测试的数据全搅成浆糊。
四、吐血结论
折腾一周的对比清单:
- 要免费 → 百度凑合用(记得手动矫正来源)
- 舍得花钱 → 某数字公司专业版(但热力图还得另付费)
- 看移动端 → 腾讯家App确实快(提前把敏感词词典背熟)
- 不想折腾 → 海外工具挂代理忍着时差看
3把百度统计和腾讯的代码同时埋了,每天对着两份数据取平均值。朋友笑我精分,我指着后台反问:「你敢信单日UV能差300多么?」 现在写文时瞟了眼实时统计——俩工具正在上演「12人vs29人」的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写完这段刷新页面,发现某数字公司的统计代码把本文字数也计入事件跟踪了...毁灭赶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