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翻地方县志,越看越纳闷——古人咋把中秀才这事儿吹得跟中彩票似的?我寻思就个基层考试嘛干脆把书堆里那些发霉的案例刨出来理了理。
说干就干
大清早泡了壶高碎,抱着电脑先扒拉《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发疯那段都熟?可前头他当秀才的待遇根本没人提。我抄起电子笔在平板上划拉:这老范没中举时,家里穷得耗子都搬家,可中秀才那年立马有人提着猪肉上门道喜,街坊邻居眼神都透着热乎劲。
翻到晌午头晕眼花,干脆窜到市图书馆找县志原件。在古籍部蹲了三小时,指纹蹭得书页黑乎乎,终于从《嘉兴府志》缝里抠出条记载:明朝某秀才名下免了80亩田税!当下掏出手机算账——按现在粮价换算,这tm等于年入十几万不用交税!
最震撼的在后面- 顶着大太阳蹲在古籍部角落,发现秀才见县太爷居然不用跪!史料写"揖而不跪",我琢磨这不就跟现在公务员刷脸进政府大楼似的
- 查到廪生资料时奶茶都喷了:考得好的秀才每月领一石米,折合成现代术语就是"朝廷给你交社保"
- 更绝的是某县衙档案记载,秀才犯事不能随便打板子,得先上报省里革除功名
最让我脚底板发凉的是搜到张清代科场图——考生进场脱得赤条条的,兵丁拿铁钩翻检夹带。这阵仗比我去年带娃去儿童医院查发烧还狠,怪不得考中的人要哭天喊地。
破大防的瞬间
正整理笔记,社区突然通知办"人才家庭奖励",隔壁单元研究生领了2000块。捏着手机突然顿悟:这不就是当代版"廪膳银"吗?当即拍大腿冲老婆吼:"咱娃以后考不上985,连给祖宗祠堂贴瓷砖的资格都没有!"
晚上给儿子检查作业时格外暴躁。盯着他抄写古诗的歪扭字迹,忽然想起《清稗类钞》里某秀才靠替人写状纸年入百两银子——好家伙,放现在相当于律所合伙人!难怪古人说"秀才换江山",这不就是个终身制铁饭碗?
凌晨两点还扒着《明代科举生活录》啃,老婆气得拔了路由器。摸着黑突然乐出声:现在家长挤破头买学区房,跟古人供个读书郎,骨子里不都图那几亩免税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