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拜写婚俗文化稿子卡壳了,突然好奇古人结婚为啥非要送活物?翻烂现代资料也没说明白,气得我直拍桌子。昨儿蹲二手市场淘到本1979年的《礼记》线装书,封面都快掉渣了。
一、蹲古籍摊挖到宝
大清早抱着这本"砖头"坐胡同口啃,阳光刚好照在"昏礼·下达纳采用雁"这行字上。当时就懵了——这年头喜事顶多用个金鸳鸯图案,谁真弄大雁?揪着书摊老爷子问半天,人家捻着胡子笑:"小子!鸿雁可比鸳鸯讲究多了!"
二、跑活禽市场碰钉子
立马骑共享单车冲进农贸市场。卖鸽子的大婶听我要大雁,白眼快翻到天灵盖:"保护动物懂不懂?"不死心转到文创店,花38块买了仿真雁绒毛,老板还塞我张红纸条:"老规矩得在雁脚系红线,别搞错!"
三、亲手试做聘书礼盒
翻出媳妇做手工的洒金红卡纸,比着手机教程折腾:
- 剪了俩大雁轮廓贴封面
- 用毛笔歪歪扭扭写"聘书"
- 把绒毛塞进透明小袋粘内侧
- 系上老板给的红丝线
胶水沾得满手都是,成品活像小学生手工作业。
四、新婚邻居当小白鼠
硬着头皮敲对门小夫妻的门,新人打开礼盒那刻噗嗤笑出声。赶紧掏出《礼记》翻到书角都卷的那页:"您瞧!古人用雁有三重讲究!"掰着指头给他们数:
- 大雁只认一个伴侣,比鸳鸯还专情
- 迁徙时队伍整齐,寓意两家守规矩
- 飞行路线笔直不拐弯,暗示婚后走正道
小两口举着手机拍礼盒发朋友圈:"哥你这比钻石广告走心!"
晚上啃着人家回礼的喜糖突然想通——现在人嫌仪式麻烦,但大雁把"守规矩、有分寸、长情义"全塞进个活物里,连彩礼数额都省得吵。老祖宗这套婚恋教育,可比民政局墙上挂的标语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