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接到了个活儿,说让我参与搞非遗主题春晚直播。开始还以为很简单,就是拉个摄像头对着舞台拍拍完事。结果一上手,发现没那么容易。湖南卫视那帮人给我甩了句狠话:“你得揭秘123种非遗宝物,还得让观众跟着嗨起来。”我当时就懵了,非遗是个啥玩意儿?不就是老辈子的手艺吗?可具体怎么玩直播,我心里头没谱。
准备工作差点儿掉坑里
我先开始琢磨非遗主题是啥意思。跑到湖南卫视图书馆翻资料,找到一堆破书老档案,全是讲老手艺的,像什么湘绣、醴陵瓷器、花鼓戏啥的。问题来了,123种宝物?这也太多了!我花了三天时间,蹲在那儿数宝物的种类,一边数一边骂:这玩意儿怎么记?拿个大本子手写清单:
- 湘绣里的龙凤图
- 瓷瓶子上的雕花
- 苗族银首饰老物件
- 土家织锦的大摆件
- …还一堆乱七八糟的,数到手软
记完这些,我赶紧找技术组借设备。摄像机?不行,直播得用高清推流。试了试他们的老机器,动不动就卡壳。后来调来了三台新设备,可一测试,声音总断断续续的。技术小哥挠头说:“天线不够强,信号不稳。”我当时就火了,拍桌子吼:“春晚快开播了,赶紧给我搞定!”他们搞了个临时信号放大器,才算勉强稳下来。
直播现场乱成一锅粥
直播当天,观众席坐满了人,但我手心全是汗。一开播,刚说到第三种宝物——那个苗族银首饰,讲解的老艺人突然口误,把图案说错了。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插嘴补了两句:“大家瞧好了,这个可不是普通玩意,是祖传的手法打的。”还观众没骂人,反而弹幕刷刷飞起夸接地气。接着往下走,拍到花鼓戏表演时,后台音乐突然停了。乐师慌了,我冲过去瞪他一眼:“赶紧弹,别断档!”他哆嗦着重新弹,总算没掉链子。
宝物的顺序本来排得好好儿的,可临时加了个环节,把醴陵瓷器挪到后面去了。导播在耳机里喊:“镜头切太慢了!”我就指挥摄像:“别愣着,转向下一个!”还用了点小技巧,比如把宝物放大了特写,让观众看清细节。弹幕开始刷:“原来非遗这么有意思!”看到这话,我心里头乐呵了一下。
收尾时才恍然大悟
折腾了几个小时,直播总算结束了。统计下来,123种宝物一个没落全展示完了。观众反馈还行,收视率没掉下去。团队聚在一起开会,总结经验时,我才明白这事儿多费劲。非遗主题搞直播,真不是闹着玩的。关键得把老东西变新鲜,比如用互动弹幕带节奏,观众才不睡觉。回头想想,要是我早点做彩排,少点手忙脚乱,那绝对更
现在这事儿搁下来了,我还留着一堆笔记。下回再搞,准定要从头规划别再硬着头皮上了。整体来说,玩透了感觉挺带劲的,就是那过程太折腾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