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事件指中国游泳运动员孙杨因抗拒兴奋剂检测引发的一系列争议及法律程序。核心时间线及争议如下:
核心争议点
- 检测程序争议:2018年9月4日,国际兴奋剂检测与管理机构(IDTM)派员对孙杨进行赛外飞行药检。孙杨团队对检测人员的资质提出质疑,认为主检官资质证明不全,血检官(采血护士)仅出示中国护士执业证(非IDTM授权文件),尿检官仅有身份证。孙杨认为此举不符合规定。
- 拒检与样本销毁:在争执过程中,孙杨团队(包括保安)用锤子破坏了储存血样的容器,阻止检测人员带走已采集的血样,且未提供尿样,导致此次检测未能完成。孙杨主张检测无效故保护样本;反兴奋剂机构认定其“拒检”。
- 国际泳联(FINA)裁决:2019年1月,FINA内部仲裁庭裁定孙杨未违规,理由包括IDTM检测人员资质不合规,孙杨行为“有理可据”。
-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上诉至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WADA不满FINA裁决,向CAS提出上诉,指控孙杨违反《世界反兴奋剂条例》第2.3条(拒绝或未能完成样本采集)及第2.5条(干扰兴奋剂检测)。
- CAS裁决与禁赛:2020年2月28日,CAS公布裁决结果,认定孙杨存在“抗检”行为,未能提供足够合理解释其破坏样本容器的原因。根据《条例》2.3及2.5条,裁定禁赛8年(2020年6月22日生效)。禁赛期依据其此前有过兴奋剂违规(2014年因药物误服被罚)而翻倍。
- 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撤销裁决(部分):孙杨以程序不公为由上诉至瑞士联邦最高法院。2020年12月24日,法院认定CAS仲裁小组主席存在潜在的偏见问题(曾发表针对中国的争议性言论),撤销了该次CAS裁决,发回重审。
- 重审与最终禁赛:新组成的CAS仲裁小组于2021年5月25-27日举行重审听证会。2021年6月22日,CAS宣布最终裁决:仍裁定孙杨存在违规行为,但因首次裁决程序问题及考虑案件特殊情况(包括检测人员资质瑕疵),将禁赛期由8年减为4年零3个月(自2020年2月28日首次听证会起算),即实际禁赛至2024年5月底结束。
核心争议总结:事件围绕孙杨抗拒IDTM检测团队是否正当及应受何种处罚展开。关键点在于:IDTM检测人员资质瑕疵是否构成孙杨拒绝和破坏样本的合理理由。CAS最终认为,即便资质存在瑕疵,运动员也应配合完成样本采集,并通过合规程序事后质疑检测的有效性,而非自行采取干扰/破坏行动规避检测,从而构成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