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咱就来聊聊做窝窝头的事儿。话说这窝窝头,可是我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咋地,能吃上白面馒头那都是过节,平时吃的,多半是这玩意儿。
我对这窝窝头可不感冒。看着黑乎乎、硬邦邦的,心里就嘀咕:这能好吃吗?可肚子饿,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啃。
记得第一次做窝窝头,还是我妈手把手教的。那时候我还小,站在灶台边,看着我妈忙活。
准备材料
- 玉米面是主角。那会儿的玉米面可没现在这么细,都是自家磨的,粗拉拉的,有时候还能看到没磨碎的玉米粒。
- 除玉米面还得掺点儿白面,这样口感能好点,要不然太剌嗓子。
- 再来点儿小苏打,这是为让窝窝头更松软,蒸出来不至于硬得像石头。
- 就是水,这水也有讲究,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得是温吞水,这样和出来的面才不粘手。
制作过程
我妈先把玉米面和白面掺一块儿,倒进一个大盆里,再撒上小苏打,用筷子搅和匀。然后,一点点往里加水,一边加一边用手揉。这可是个力气活,得把面揉匀、揉透,揉到“三光”——面光、盆光、手光,才算完事。
面揉好,接下来就是做窝窝头。我妈抓起一团面,先揉成圆球,然后在手里掂几下,再用大拇指在中间戳个洞,一边戳一边转,不一会儿,一个窝窝头就成型。我看着觉得挺好玩,也学着做,可不是戳的洞太大,就是把窝窝头捏扁,反正做出来的,歪瓜裂枣啥样的都有。
上锅蒸
做好的窝窝头,要整整齐齐地码在笼屉里。那时候家里烧的是柴火灶,火候可不好掌握。火大,窝窝头容易蒸过头,塌;火小,又半天蒸不熟。我妈总能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蒸出来的窝窝头,又香又软,还带着一股柴火的清香。
出锅
等锅里冒出热气,飘出香味,窝窝头就差不多熟。掀开锅盖的那一刻,热气腾腾,满屋子都是玉米面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也顾不上烫,就往嘴里塞。刚出锅的窝窝头,又暄又软,带着微微的甜味,真是好吃极!
现在生活好,想吃啥都有,可我还是忘不小时候吃的窝窝头。那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回忆,一种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