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论坛,看到有人在讨论罗兰·巴尔特,说他的符号学挺有意思。我之前也零零散散看过一些,但没怎么系统地研究过,这回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好好捋一捋。
先说说我干
- 我先去搜下“罗兰·巴尔特”,大概解一下这人是谁,干
- 然后又找些关于他的“符号学”的资料,发现这东西还挺绕的。
- 接着我又看些别人写的分析文章,想看看能不能从实际例子中理解他的理论。
我的实践过程:
我有点懵,什么“能指”、“所指”、“表达层面”、“内容层面”,这些词看着都头大。后来我发现,可以用更简单的话来说:
- 能指: 就是一个东西表现出来的形式,比如一个红绿灯的“红灯”。
- 所指: 就是这个形式代表的意义,比如“红灯”代表“停止”。
巴尔特说,一个符号,就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他还把这个过程分成两个层面:
- 表达层面: 比较直接,就是字面意思。比如玫瑰花,就是一种花。
- 内容层面: 就比较复杂,它包含更深层的含义,比如玫瑰花可能还代表爱情。
看到这里,我还是有点晕乎。我又去找些例子,比如有人用巴尔特的理论分析表情符号,我才稍微明白点儿。
表情符号,比如一个笑脸😊,它的“能指”就是这个笑脸的图案,“所指”,直接的意思就是“开心”。但放到不同的聊天场景里,它可能还有别的意思,比如讽刺、无奈等等,这就是更深一层的“含蓄意指”。
我的感受
折腾一下午,我对巴尔特的符号学算是有个大概的解。这东西确实有点绕,但仔细琢磨琢磨,还是挺有意思的。感觉就像是给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找到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
以后看东西,我可能会不自觉地想想,这个东西的“能指”是“所指”又是它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感觉自己发现一个新玩具,哈哈!
这只是我今天的初步实践,以后有时间,我还得继续深入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把这套理论用到我的工作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