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伙儿唠唠我最近搞的这个“便么”项目,名字土是土点,但内容绝对实在!
这事儿还得从我那老闹肚子的表弟说起。三天两头拉肚子,去医院检查,又嫌麻烦,总说没事儿。我就寻思,能不能搞个简单的东西,让他自己在家里就能测测大便,看看是不是真没事儿。
说干就干!
- 第一步,调研! 我先在网上搜搜,发现大便常规检查不贵,也就十几块钱。但是,去医院排队挂号啥的,确实费时间。
- 第二步,找轮子! 我琢磨着用啥技术能快速搞出来。想到现在人工智能挺火的,就想看看能不能用图像识别,让手机拍个照片就能分析。
- 第三步,开撸! 找几个开源的图像识别框架,下点大便的图片(别问我怎么搞到的,都是为生活!),开始训练模型。
中间那叫一个坑!
刚开始,模型识别率低的吓人,啥都识别不出来。后来发现是大便的颜色、形状啥的,差别太大,模型根本学不过来。我就开始疯狂加数据,各种各样的图片都往里塞。还用点数据增强的技巧,比如旋转、裁剪、调颜色啥的,让模型能适应不同的情况。
后来终于有点眉目!
我做一个简单的APP,能拍照上传,然后把结果显示出来。虽然不能完全代替医院的检查,但是能初步判断一下,有没有啥明显的问题,比如便血、脓液啥的。
这玩意儿离真能用还差远。
- 数据量还是不够。 要想更准,还得继续收集数据。
- 识别的种类也有限。 目前只能识别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 也是最重要的,这玩意儿不能当真! 最终诊断还得去医院,这只能当个参考。
我把这个APP给表弟用。 他倒是挺乐呵,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拉肚子,有“便么”,随时都能“便么”。
这回实践,让我体会到AI的力量,也让我意识到,AI不是万能的。要想做出真正有用的东西,还得踏踏实实地搞数据,不断地优化模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