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deluoba”,我就想起前几年我捣鼓的一个破事儿。当时我在那家小公司,啥都缺,就是不缺幺蛾子。
那天老板甩给我一个文档,就几页纸,说是客户那边的新需求。我翻开一看,里面夹了句“注意处理deluoba的情况”。我当时就懵了,这啥玩意儿?英文不像英文,拼音不像拼音的。
第一反应就是问同事。我拿着文档挨个问了一圈,老张头摇得像拨浪鼓,小李在那儿憋了半天,说是不是哪个新出的技术名词。我说不像,前后文看着就是个业务逻辑里的东西。没人知道。
没办法,只能自己瞎琢磨。我把那文档翻来覆去地看,结合上下文猜。看着像是某种特殊用户或者异常状态?我当时就猜,是不是“得了”或者“都了”这种拼音输入法打错的?但客户是国外公司,虽然对接的是国内这边的团队。奇了怪了。
瞎搞阶段
时间又紧,客户那边还催。没辙,我就按自己的理解,假设“deluoba”是一种需要特殊标记的用户状态,就在代码里加了个字段,写了一堆逻辑去处理这种情况。我还特意留了注释,写着“临时处理deluoba状态,具体含义待确认”。
- 加了个数据库字段标记。
- 写了几个if-else判断。
- 还弄了个简单的后台开关,想着万一猜错了还能关掉。
搞了差不多两天,自己测试感觉逻辑能跑通,就提交上去了。心里一直打鼓,感觉特别不靠谱。
结果?
结果项目上线前,客户那边对接的人过来开会。讲到这个点的时候,人家一脸茫然,说文档里没这个东西。我们把原始邮件翻出来一看,才发现是之前我们这边一个实习生整理文档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儿复制粘贴过来的一段测试文字,忘了删。可能是他自己随手打的,也可能是从别的地方粘过来的乱码,反正就叫“deluoba”。
我当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搞了半天,是因为一个实习生的乌龙,浪费我两天时间,还差点搞出线上问题。老板知道了,也没说就让赶紧把代码回滚了。那两天班真是白加了。
所以现在一看到这种奇奇怪怪、没头没尾的词,我就头大。沟通确认清楚,比自己瞎猜强一百倍。这破事儿,就是个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