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杀手一号?资深影迷带你分析隐藏线索!

tmyb

说起“杀手一号”这个名头,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以前处理过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那会儿我们内部给它起的代号也差不多,就叫“头号公敌”或者干脆叫“一号鬼影”,因为它实在太难缠了,跟抓个看不见的凶手似的。

是这么个事儿:我们有个挺关键的系统,隔三差五就毫无征兆地崩一下。没有任何规律,有时候一天好几次,有时候半个月都没事。最要命的是,日志里啥有用的信息都留不下,现场也保护不了,跟完美犯罪一样。用户那边抱怨不断,老板天天追着屁股问,搞得大家焦头烂额,压力山大。

追踪“鬼影”的过程

一开始嘛老套路,查日志、看最近的代码变更、检查服务器硬件,能想到的地方都查了个遍。结果?啥也不是。一点线索没有,每次都扑空,感觉就是在跟空气斗智斗勇。

后来有人提议,搞个全面的监控系统。行,上!加了一堆监控探针,恨不得把系统每个毛孔都盯住。结果那“鬼影”好像知道似的,要么半天不出来,要么出来的时候监控刚好没抓到关键信息。折腾了小半个月,人累得够呛,进展几乎为零。

那时候真有点泄气了。我就琢磨,会不会是哪个特别不起眼的细节被忽略了?就像那些破案电影里说的,有时候决定性的证据,可能就是一根头发丝。得,那就死磕细节。

我挑了个我直觉上最有嫌疑的模块,虽然没直接证据。然后动手写了几个临时的、特别详细的日志脚本,就专门监控那个模块内部非常细微的操作和状态变化。这玩意儿挺耗资源的,平时肯定不能这么干,但为了抓“鬼影”,顾不上了。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和筛选。脚本跑了好几天,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我就像大海捞针一样,一点点地看,一行行地比对。眼睛都快看瞎了。真的,那感觉就跟法医在现场找微物证据差不多。

  • 先是粗筛,把正常运行的数据过滤掉。
  • 然后是精筛,专门看崩溃前后那段时间的异常数据。
  • 是对照,把几次崩溃前的数据放一起找共同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极其刁钻的角落,让我发现了一个模式。原来是在一个非常罕见的并发场景下,两个平时八竿子打不着的线程会因为一个极其微小的时序问题,互相锁死,而且这个锁死还不会立刻导致崩溃,而是会埋下一个“雷”,等后续某个特定操作触发时才“砰”地一下炸开。难怪日志查不到,因为它崩溃的时候,真正的“凶手”早就逃之夭夭了。

最终的“抓捕”

找到了问题根源,那后面的事就好办了。定位到具体的代码,分析逻辑,写了个补丁,改了那个时序冲突的逻辑。然后在测试环境里反复模拟那个极端场景,确保问题彻底解决。更新上线。

上线后,我们盯着看了一个多礼拜,系统稳如老狗,再也没出现过那种诡异的崩溃。“一号鬼影”总算是被我们给逮住了。当时那心情,别提多舒畅了,感觉像是破了个悬案。

回头想想:处理这种难题,真不能只看表面。越是奇怪的问题,根子可能就藏在越不起眼的地方。耐心和细致是必须的,有时候还得自己动手造工具去找线索。不能因为它难,或者线索少,就放弃深挖。死磕到底,总能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