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范冰冰x战警还有谁?盘点那些闯荡好莱坞的华人面孔!

tmyb

最近闲着没事,又把老片子翻出来看,正好看到那部有范冰冰的《X战警:逆转未来》。就因为这个,琢磨了点事儿,也算是个小小的实践记录。

我记得当年这片子出来的时候,大家挺兴奋的,毕竟好莱坞大片里有咱们熟悉的面孔。范冰冰演的那个角色叫“闪烁”,Blink,就是那个能开传送门的变种人。我就寻思,这角色到底在里面干了起了多大作用?于是我就专门把她的戏份找出来,来来回回看了几遍。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除了范冰冰x战警还有谁?盘点那些闯荡好莱坞的华人面孔!

  • 第一步:拉片子。 就是把电影里有她出现的片段都标记出来。我发现,确实,她的镜头不算特别多,台词更是少得可怜,好像就一句?还是两句?记不清了。
  • 第二步:琢磨角色定位。 我就在想,为啥要加这么个角色?是不是就是看中了中国市场,找个熟脸来吸引票房?这想法肯定有。你看后来好多好莱坞片子都这么干,找中国演员,有时候戏份也不多,打个酱油,露个脸。
  • 第三步:对比思考。 我就顺便想了想其他在好莱坞电影里出现的中国演员。比如李冰冰在《生化危机》里,戏份稍微多点,但也有限。还有更早的巩俐、章子怡她们。我就把这些情况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感觉各有各的不同。
  • 第四步:深入体会。 我试着站在演员或者片方的角度想了想。范冰冰那个角色,虽然话少,但是视觉效果挺关键的,那个传送门特效很炫。打群架的时候,她的能力是战术核心,负责转移队友、躲避攻击。这让我想到以前工作上的事儿。

除了范冰冰x战警还有谁?盘点那些闯荡好莱坞的华人面孔!

说个题外话, 我以前在个项目组里待过。当时觉得自己的活儿,不是最核心的那个技术攻关,就是做一些辅助性质的、或者说是让最终产品看起来更好看的“表面功夫”。一开始心里有点别扭,觉得没啥技术含量,不受重视。就像范冰冰那个角色,台词少得可怜,很容易被人当成“花瓶”或者“工具人”。

但我后来琢磨过来了。就像电影里,Blink不说话,但打起来没她真不行,团队可能瞬间就被灭了。她的存在,哪怕就是开几个门,也是整个战术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缺了她,整个画面和战斗流畅度都要大打折扣。

回到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我负责的那部分“表面功夫”,后来发现对用户体验、对产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影响特别大。客户就是因为看到那个“好看”才决定买单的。那时候我才明白,不是只有攻克技术难关才叫重要贡献。

所以这回重看《X战警》,看到范冰冰的角色,我不再单纯觉得这是个“打酱油”的。我看到的是,即使在有限的空间里,这个角色也发挥了她的视觉作用和战术价值。这让我对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东西好不一个事儿成不成,往往是各个部分相互配合的结果,不能只盯着那些看起来最“核心”的部分。

这就是我这回重温老电影,琢磨范冰冰在X战警里角色的一点实践和思考。挺简单的过程,就是多看了几遍,多想了想,联系了一下自己的经历。感觉对看待一些事情的角度,又有了点不一样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