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这几天搞的“库拉肯”项目,说白了,就是想整一个能抓取特定网站信息的小玩意。
我寻思着这玩意儿应该不难,不就是爬虫嘛结果一上手,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选了Python这门语言,毕竟爬虫这块,它算是老大哥了。然后,我就开始吭哧吭哧地写代码。先是装了requests库,这玩意儿用来发送HTTP请求,就像是跟网站打招呼的。我又装了BeautifulSoup,这玩意儿能帮我从HTML代码里提取我想要的信息,就像是把章鱼的触手伸到网站的骨架里摸索。
然后就开始写代码了。我先用requests向目标网站发送了一个GET请求,网站返回了一堆HTML代码。我把这些代码扔给BeautifulSoup,让它帮我解析。结果,好家伙,这HTML代码乱七八糟的,标签嵌套得跟俄罗斯套娃似的。
我开始一点点地分析HTML结构,找我想要的信息藏在哪里。这过程简直就是大海捞针,眼睛都快看瞎了。找到目标信息后,我就用BeautifulSoup的find_all方法把它们提取出来。
但是,问题又来了。有些网站会反爬虫,你抓得太频繁,它就把你给ban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加了请求头,伪装成浏览器。还搞了个IP代理池,换着IP去抓。这就像是给我的爬虫穿上了隐身衣,让它更不容易被发现。
除了反爬虫,还有一些网站会用JavaScript动态加载数据。这种情况下,光靠requests和BeautifulSoup就不行了。我得用Selenium或者Pyppeteer这种工具,它们能模拟浏览器行为,执行JavaScript代码,把动态加载的数据也抓下来。
就这样,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遇到问题就上网查资料,或者找朋友帮忙。经过几天的折腾,终于把“库拉肯”的大体框架给搭起来了。
它能自动抓取我想要的网站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保存到数据库里。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完善,但总算是有个能用的东西了。
这回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做爬虫不仅仅是写代码,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网站的结构,掌握反爬虫的技巧,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工具和技术。这就像是驯服一只章鱼,需要耐心和技巧,才能让它为你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