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在琢磨的“埃里克森”这事儿。一开始我对这种理论、模型,挺怵头的,总觉得离自己太远。但最近带娃,碰上一些让我抓耳挠腮的情况,就想着,是不是能从这些理论里找找灵感。
我是从网上瞎搜的,看到好多人在讲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说什么人生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当时我就觉得,这不就是给人生分了个类吗?
然后我就试着把娃的情况往里套。埃里克森说,小孩在1-3岁的时候,会经历“自主与羞愧”的阶段。想想我家那小祖宗,啥都想自己来,非要自己吃饭,结果吃的满脸满身都是,稍微想帮他一下,立马跟你急。
我就开始琢磨,这是不是就是他开始追求自主的表现?那我是不是应该多给他一些尝试的机会,别老是怕他弄脏、怕他受伤,就啥都替他做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开始“放手”。吃饭的时候,就让他随便抓,随便吃,顶多在旁边看着,别让他噎着。玩玩具的时候,也不干涉他,让他自己去探索。
结果?效果还真不错!他自己吃饭虽然还是弄得一塌糊涂,但明显吃的更开心了,而且也慢慢开始用勺子了。玩玩具的时候,也更有耐心了,能自己琢磨一阵子。
这中间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他有时候会做一些比较危险的事情,比如爬高、乱扔东西。这时候,我就得及时制止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埃里克森的理论里也说了,如果孩子在自主阶段受到过多的限制和批评,可能会产生羞愧感和怀疑感。在制止他的我也尽量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方式,避免让他感到被否定。
这几天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理论这东西,不能死记硬背,得结合实际情况来理解和运用。埃里克森的理论,就像一个框架,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但具体怎么做,还得根据娃的性格、环境等因素来调整。
反正现在我是觉得,多学点东西总没坏处。下次再遇到什么育儿难题,说不定就能从哪个犄角旮旯里翻出点灵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