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根据地布局怎么弄好?参考这几种方案更实用!

tmyb

得,今天就来聊聊我捣鼓的这个“口袋根据地”是个啥玩意儿,咋弄出来的。

话说回来,没弄这玩意儿之前,我这脑子简直就是一团浆糊。各种想法、工作上的事儿、家里的零碎、偶尔蹦出来的点子,全塞在一块儿。有时候记手机备忘录里,有时候随手写个纸条,甚至菓菓包装纸背面都写过。结果?真要找某个东西的时候,翻箱倒柜,手机备忘录滑半天,急得抓耳挠腮,十次有八次是找不着或者忘了记在哪儿了。感觉脑子内存一直爆满,随时要死机。

真正让我下决心要搞个“根据地”的,是有一次,一个挺重要的事儿,不复杂,但我给忘了个一干二净,就因为信息太乱,被淹没了。那天晚上我就琢磨,这不行,得找个法子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归拢归拢,不然早晚得出大事。

口袋根据地布局怎么弄好?参考这几种方案更实用!

我也跟风试过一些看起来特牛的软件,功能多得眼花缭乱,又是标签又是链接又是啥啥啥的。搞了两天,头都大了,感觉学那软件比我要记的事儿还复杂,算了算了,不是我的菜。也想过返璞归真,就用个本子写,可我经常在外面跑,好多事儿得随时掏手机看,纸质的不方便。

后来我就想明白了,别追求那些花里胡哨的。我到底需要不就是一个地方能快速记下东西,简单分分类,回头容易找,就这点事儿。关键得方便,随时随地都能用,最好就在口袋里装着的手机上就能搞定。我就管它叫“口袋根据地”了。核心思想就是:简单、集中、好找

我是这么一步步弄的

第一步,找了个最简单的工具。真没啥特别的,就一个手机自带的备忘录,或者任何一个你用着顺手的笔记app都行,关键是就用这一个,别再东记一点西记一点了。我就选了个能跨设备同步的,手机、电脑都能看。

第二步,定了几个最基础的分类。我弄得特别简单,就几个文件夹或者标签:

    口袋根据地布局怎么弄好?参考这几种方案更实用!

  • 收件箱/临时区: 不管是啥想法、待办、电话号码、临时的念头,一股脑全扔这里。先记下来再说,不用想分类,速度要快。
  • 正在处理: 手头上正在忙活的事儿放这儿。比如几个主要的项目,每个项目一个子目录或者标签。
  • 参考资料: 那些暂时不用做,但以后可能要查的东西。比如一些有用的文章链接(虽然我这儿不能发链接,但我自己记)、账号密码提示(当然得加密)、常用信息啥的。
  • 以后再说/点子库: 有些想法挺但现在没空弄,或者时机不对,就先放这儿。免得忘了,也免得干扰当前的事儿。
  • 已完成/归档: 搞定的事儿,相关的记录挪到这里。眼不见心不烦,但万一要查,还能找到。

口袋根据地布局怎么弄好?参考这几种方案更实用!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养成习惯。每天抽点时间,或者感觉“收件箱”满了,就把里面的东西分拣到对应的区域去。这事儿,刚开始真得靠点毅力。得强迫自己,不让“收件箱”变成第二个垃圾堆。

而且我强制自己,尽量都用这个数字化的“根据地”,这样手机掏出来就能看到所有东西。电脑上也能同步处理。这就体现“口袋”的优势了。

清爽多了!脑子里还是会冒出各种东西,事情也不少,但心里踏实了。我知道记下的东西在哪儿,不用到处乱翻。有个新想法?扔进“收件箱”。要找之前存的资料?去“参考资料”里翻。这感觉,就像给脑子外接了个硬盘,还带自动整理功能。虽然它本身不创造但让我的脑力能用在正经地方,而不是天天找东西。

说真的,捣鼓出这么个适合自己的小系统,比看多少篇大道理都有用。关键不在于用多牛的工具,而是找到一个适合你自己的、足够简单、能坚持下去的方法。这就是我的“口袋根据地”实践过程,分享给大伙儿参考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