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折腾的一个玩意儿,我管它叫“多多良”实践。这名字听着是不是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最初的念头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偶然间接触到了“多多良”这个词。一开始是在一些零散的资料里看到的,有说是个人物,有说是种技艺,还有的干脆就是个代号。我就寻思,这“多多良”到底是个啥?挺勾起我好奇心的。想着自己平时也爱捣鼓点东西,不如就拿这个“多多良”作为主题,看看能搞出点什么名堂来。
着手探索与碰壁
说干就干!我先是上网搜集了一下关于“多多良”的各种信息。嚯,家伙,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各种说法都有,漫画里的角色、某个传说里的工匠、甚至还有个地名也沾点边。信息太多太杂,反而让我有点懵了,不知道该从哪个点切入。这感觉,就像你面前摆了一堆零件,但说明书有好几个版本,还互相矛盾。
我当时就想,既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说法,那我就按我自己的理解来实践。我琢磨着,“多多良”这个发音,给我一种坚韧、反复锤炼的感觉。于是我决定从一个小型的金属工艺品入手,就当是体验一把“锻造”的意味。
- 第一步:选材。我想着既然是“锤炼”,那就得用点有分量的金属。跑了几个五金店,选了块小小的黄铜片,感觉质感还不错。
- 第二步:设计。这步最头疼。我脑子里想着要那种古朴又有力量感的东西,但画出来的草图总感觉差点意思。就稀里糊涂地定了个类似徽章的简单造型。
- 第三步:动手。这才是重头戏。我找了些简单的工具,小锤子、小锉刀什么的。一开始是切割,用小钢锯慢慢把黄铜片按草图的轮廓锯下来。这活儿看着简单,真干起来手都快磨出泡了,边缘还毛毛糙糙的。
过程中的“惊喜”与调整
接下来是打磨。我想象中是把表面打磨得光可鉴人,结果?用砂纸磨了半天,也就那样,坑坑洼洼的地方还是有。特别是那些小细节,手指头都快磨秃噜皮了,效果还是不咋地。
然后是所谓的“锤炼”。我拿着小锤子,对着黄铜片叮叮当当地敲。本来是想敲出点纹理和质感,结果力道没掌握好几下都敲偏了,把边缘给敲变形了,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凹痕。那感觉,真是越弄越糟心。这时候我就想,这“多多良”实践,怕不是要翻车。
我一度想放弃,觉得这玩意儿跟我最初想的“多多良”那种精气神差太远了。但转念一想,都折腾到这份上了,半途而废也太不像话。于是我调整了策略,不再追求完美,而是想着怎么把它“救”回来,至少让它看起来不那么失败。
我把那些敲坏的边缘,干脆就用锉刀重新修整,虽然尺寸小了一圈,但总算平整了些。那些凹痕,我也没刻意去修复,反而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历练”的痕迹,歪打正着了属于是
最终的“成果”与感悟
七搞八搞,这个小小的黄铜“多多良”徽章算是完成了。你要说它多精致,那肯定谈不上,甚至还有点粗糙。但看着它,我就想起了整个制作过程中的那些磕磕绊绊和手忙脚乱。
对我来说,这回“多多良”实践,最重要的不是做出了个什么东西,而是这个过程本身。它让我明白,很多事情,看着简单,听着玄乎,真要自己上手去实践,才会发现里面有多少门道和不易。就像这个“多多良”,最初它只是个模糊的概念,通过我这一番折腾,它在我这里变成了一段具体的、充满汗水甚至有点狼狈的记忆。
这回的实践记录,分享的不是什么成功经验,更多的是一种尝试和体验。有时候,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不是吗?这就是我这回关于“多多良”的实践记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启发,或者就当看个乐子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