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要我说,真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心血来潮,拍脑袋想出来的。我寻思着,这“解散国足”的念头,在我脑子里大概也算是个“实践项目”了,只不过这项目,从立项到过程有点儿曲折,得出的“成果”嘛就是仨字儿:必须散。
第一阶段:萌芽与观察
最早,我还年轻气盛那会儿,大概是零几年,具体哪年记不清了,反正国足一输球,网上就骂声一片。那时候我还是个热血球迷,心想着,骂有啥用,得支持!于是乎,买球衣,看比赛,输了球也跟着郁闷好几天。那时候,“解散”这俩字儿,听着刺耳,觉得那是瞎胡闹。
可时间一长,这“实践”就慢慢开始了。我开始留心观察,不光看比赛结果,也看球员表现,看教练战术,看足协的各种操作。一场场比赛看下来,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再从失望变成绝望。就像你种了块地,年年盼丰收,结果年年颗粒无收,还搭进去不少化肥种子钱,你说你啥心情?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与尝试理解
我这“实践”进入了第二阶段。我就想,为啥不行?是人不行?还是制度不行?我就开始在网上扒拉各种新闻、评论,甚至是一些所谓的“内幕”。看来看去,发现问题老鼻子多了。
- 钱的事儿:听说明明投入不少,教练请的也都是大牌,薪水老高了。结果?成绩摆在那儿。这钱花哪儿去了?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 人的事儿:网上老说有些球员“三观不正”,眼里只有钱,踢球跟上班打卡似的,没啥荣誉感。这话可能有点偏激,但你瞅瞅场上那拼劲儿,有时候真让人泄气。想起以前看那个川藏公路上喂狼的故事,喂久了,狼都失去野性了,就等着投喂。国足是不是也有点这意思?
- 体制的事儿:这个咱也说不明白,太复杂。但感觉就是一套东西运转不起来,或者说,运转的方向不对。
那阵子,我还试着去理解,去给他们找理由。什么青训不行,足球人口少,联赛水平低。可后来一想,这些问题喊了多少年了?有啥实质性改变吗?好像没有。
第三阶段:心灰意冷与“自我解散”
我这“实践”的转折点,大概是有一回,具体哪场比赛忘了,反正又是那种“打平就能出线”结果输个底儿掉的。那天晚上,我对着电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是生气,是真麻木了。
从那天起,我开始“解散”我自己的“国足情结”。我决定不看了,不聊了,不投入感情了。 我把以前买的那些球衣,围巾,都收箱底了。省下那看球的时间,干点啥不陪陪家人,看看电影,哪怕是发发呆,也比看国足添堵强。你还别说,这么一“解散”,我这心情豁然开朗,生活质量都感觉提高了。
第四阶段:理性审视与最终结论
我这“实践项目”算是到了尾声。偶尔看到新闻,国足又输了,或者又闹出啥幺蛾子,我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就像看别人家的事儿一样,顶多感叹一句:“,又这样了。”
回过头来看“解散国足”这四个字,我觉得真不是气话,也不是胡闹。它可能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你想:
- 破而后立:现在这摊子,修修补补肯定是没戏了。不如推倒重来,从根儿上改。
- 节省资源:那么多钱,那么多关注度,投到这样一个项目上,产出是负的,何必?把这些资源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用到能看到希望的地方,不好吗?
- 释放压力:球员也别背那么大包袱了,球迷也别天天生气了。大家都轻松点。
我知道这事儿操作起来难。球员失业怎么办?联赛怎么办?但这都不是不作为的理由。贺龙元帅当年都说过类似的话,可见这问题早就存在了。去年不也有些俱乐部因为资金问题解散了嘛天也没塌下来。
经过我这几年的“实践观察与自我调节”,我现在是真心实意地觉得,解散国足,也许真的是一条出路。 不破不立,破了,才有机会去立一个新的,健康的,能让大家看到希望的东西。这就算是我这个“实践项目”的最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