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陈卓璇那句“半山腰太挤了”,你还别说,真有点意思。一开始我也就是当个梗听听,后来自己上手干点活儿的时候,越琢磨越觉得这话糙理不糙。
就说我前阵子想弄个小东西,一个挺简单的数据整理脚本。一开始我想着这玩意儿能有多难?网上搜搜,找几个现成的库,东拼西凑一下,不就完事儿了?结果真动手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先是上各种技术论坛、博客翻了个底朝天。好家伙,讲类似功能的文章、代码片段那叫一个多,真跟赶集似的。我挨个儿看,挨个儿试。有的,看着挺美,一跑起来各种报错,依赖包冲突都够我喝一壶的。有的,倒是能跑通,但要么效率贼低,要么就是代码写得跟坨啥似的,想改改自定义点东西,比登天还难,牵一发动全身。
那会儿我就感觉自个儿真是在半山腰扑腾。周围全是“人”,全是各种“路子”,但每条路都感觉不怎么舒坦。想找个清净点、高效点的法子,难!
- 试了A方案,配置麻烦,跑起来吃内存。
- 换了B方案,代码倒是简洁,但处理稍微复杂点的数据就拉胯。
- 又瞅见C方案,说是最新最牛的,结果文档都没几篇,踩坑全靠自己悟。
折腾了两三天,进度没多少,人倒是快被这些“半山腰”的玩意儿给挤兑得没脾气了。我就想,要不就这样得了?随便找个勉强能用的,应付过去就算了。反正大家不都这么干的么?
就在我快要放弃,准备“随大流”的时候,陈卓璇那句话突然就从脑子里冒出来了:“半山腰太挤了,要去山顶看看”。我当时一激灵,对!半山腰这么些个方案,用起来都膈应,我干嘛非得在这儿跟着挤?我为啥不试试往上够一够,看看有没有更清爽、更根本的解决办法?
然后我就转变思路了。不再是闷头找现成的轮子直接套,而是开始琢磨这些轮子底层的原理是我把之前那些方案的核心逻辑都拆开来看,哪些是共通的,哪些是可以优化的。这个过程比直接找轮子累多了,得啃不少基础文档,还得自己动手写不少测试代码。
我还真就沉下心去,把涉及到的几个核心模块,比如数据读取、清洗、转换、输出这几块,都重新梳理了一遍。遇到不明白的,就死磕官方文档,或者找更源头的论文瞅瞅。以前觉得这些东西太“底层”,太“理论”,碰都不想碰,现在硬着头皮去看,发现也没那么可怕。
我的实践步骤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步,明确核心需求。 我把那些花里胡哨的、可有可无的功能全砍了,就抓住最核心的几个点,我要快、要稳、要代码清晰好维护。
第二步,技术选型返璞归真。 我没再追求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框架,反而选了几个最基础但口碑最扎实的库,哪怕它们提供的功能比较原子化,需要我自己多写点胶水代码。
第三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对于一些特别个性化的需求,或者现有库实现得不理想的部分,我干脆自己动手写。比如一个特定的数据校验规则,我没去找复杂的校验库,而是自己写了几个小函数,简单直接。
第四步,不断测试和优化。 每写完一小块,就立刻测试。用不同的数据量、不同的数据格式去跑,看看性能怎么样,有没有潜在的bug。这个过程也挺磨人的,但效果是实打实的。
这么一通折腾下来,搞出来的那个小脚本,代码量可能比直接用某些集成方案还要少一点,但跑起来那个顺畅,那个稳定,真是没得说。而且因为很多东西是自己写的,或者自己深入理解过的,后续想改、想扩展,心里也特别有底。
那一刻,我真感觉像是从半山腰那个人挤人的地方,稍微往上走了走,看到了点不一样的风景。虽然我这小破脚本肯定算不上啥“山顶”,但至少比在半山腰跟一堆不称心的东西死磕要强太多了。那种掌控感和成就感,是之前瞎找轮子时完全体会不到的。
陈卓璇那句话,不光是说给选秀的,我看用到咱们平时工作学习里,也挺对味儿。别老想着在“半山腰”随大流,有时候努努力,往上够一够,风景可能真的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