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网是什么?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多维网信息。

tmyb

大伙儿今天有空哈,我就来叨叨一下我最近捣鼓的一个小玩意儿,我管它叫“多维网”。这名字听着是不是有点玄乎?就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的一个整理信息的小方法,或者说是一个小系统。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你们也知道,我平时喜欢瞎琢磨,东看看西学学的,时间一长,脑子里、电脑里存的东西就乱七八糟。笔记软件用了不少,收藏夹也爆满,可真到要找某个具体的东西,或者要把几个不同来源的信息串联起来的时候,就特别费劲。感觉就像,东西都在,但都散落在各个角落,形不成一张网,更别提啥“多维”了。

最初的念头和碰到的坎儿

我就想,能不能搞个什么东西,让这些信息不仅仅是简单地堆在那里,而是能互相连接起来。比如我看了一篇文章,产生了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跟我之前做的某个小项目有关,又可能跟另一本我读过的书里的某个观点相呼应。我希望能把这些“关系”都记录下来,直观地看到它们是怎么连在一起的。

我试过用现成的思维导图软件,也试过一些笔记应用里的标签功能。思维导图,线性展开还行,一旦关系复杂了,那个图就乱得没法看。标签,也挺但总感觉还是差了点意思,它只能告诉你“这个东西有这些属性”,但很难表达“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

那时候我就琢磨,我需要的可能不只是“点”,还需要明确的“线”,而且“线”本身也得能带点信息,比如“启发”、“反驳”、“印证”之类的。这样,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就更丰富了,也就更“多维”了嘛

动手实践的过程

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开始动手了。动手能力还行,就是有时候爱钻牛角尖。我没想着去学什么特别高深的技术,就从我最熟悉的一些基本工具开始琢磨。

  • 第一步,定义“节点”和“连接”。我想象中,每一个信息点,比如一篇文章摘要、一个灵感、一个项目名,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然后节点之间可以有“连接”,连接上可以标注关系的类型。
  • 第二步,找个地方存这些东西。一开始我甚至想过用Excel表格,一个表存节点,一个表存连接关系。后来觉得还是有点笨拙,就找了个简单的小型数据库来帮忙,这样查询和管理能方便点。也没用啥复杂的,就是能建表、能写简单查询语句的那种。
  • 第三步,怎么录入和展示?这是个大头。我一开始就是手动在数据库里加记录,然后写点小程序脚本来读取和展示。展示方式也挺朴素的,一开始就是列个表,哪个节点连接了哪些节点。后来觉得不直观,就研究怎么能画出个简单的关系图谱。这个过程挺折腾的,代码改了又改,有时候为了一个小功能,能耗上好几天。
  • 第四步,不断迭代。用着用着,就发现新的需求。比如,我想给节点打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类型;我想能快速搜索;我想看某个节点的所有“一度关系”和“二度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使用中慢慢加上去的。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实现一个“路径查找”功能,就是从一个节点出发,看看能不能通过几层关系链找到另一个节点,卡了好几天。查资料,问朋友,自己画流程图,总算是给弄出来了。那一刻,别提多有成就感了!虽然只是个自用的小工具,但感觉自己真的创造了点

最终实现的效果和感受

现在这个“多维网”,说不上多高级,界面也挺简陋的,毕竟咱也不是专业搞这个的。但是,它确确实实帮我把我那些零散的知识和想法给串联起来了。现在我要回顾某个主题,或者想看看不同项目之间的潜在联系,就打开这个小系统,点点看看,思路一下子就清晰很多。

比如说,我之前研究过一个关于“用户习惯培养”的课题,同时又在做一个关于“社区活跃度提升”的小项目。通过我的“多维网”,我把这两个看似不直接相关的东西,通过一些共同的心理学原理节点给连接了起来。这样一看,,原来培养用户习惯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到提升社区活跃度上来!这种发现,在以前信息都孤立存放的时候是很难有的。

这个“多维网”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我发现和理解信息之间的深层联系。它不像一个仓库,更像一个活的生态系统,信息在里面流动、碰撞,能产生新的价值。虽然过程挺折腾,但结果还是挺让人满意的。也算是我个人实践中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下次有啥新进展再来跟大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