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今儿个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自个儿瞎琢磨并动手实践的一个事儿,我管它叫“希望之地”。
这词儿听着挺玄乎,我也没想那么多。就是有段时间,感觉生活里头有点闷,工作也是按部就班的,心里头就寻思着,能不能自个儿捣鼓出点给自己找点乐子,也算是个念想。
动手能力还行,就是有点三分钟热度。那时候,我住的地方阳台挺大,但一直空着,堆点杂物啥的。我就琢磨,这不就是块现成的“希望之地”嘛我得把它改造出来。
第一步:清理战场
说干就干,我先把阳台上那些积了灰的旧纸箱、坏了的旧电器,一股脑儿全给清了出去。那叫一个费劲,来来回回搬了好几趟,腰都快直不起来了。清理干净一看,豁然开朗,地方还真不小。
第二步:规划设想
清理完了,我就开始琢磨要把它弄成啥样。我当时的想法特简单:
- 弄几盆好养活的花草,绿油油的看着心情
- 放张小桌子,两把小椅子,闲了能坐那儿喝喝茶,看看天儿。
- 再弄点小彩灯,晚上亮起来,有点氛围。
听着是不是挺美?我当时也是这么憧憬的。
第三步:动手采购与布置
接下来就是跑市场了。花市、家居店,来回折腾。买了花盆、营养土、几盆据说是“新手友好”的绿植,像啥绿萝、吊兰。桌椅就挑了套能折叠的,不用的时候收起来不占地方。小彩灯也选了太阳能的,省事儿。
东西都拉回来,就开始摆弄。先把花盆装土,把植物一棵棵栽进去,浇上水。然后把小桌椅打开,摆在合适的位置。彩灯也绕着栏杆挂了起来。忙活了一下午,汗流浃背的,但看着初具雏形的“希望之地”,心里头还真有点小激动。
第四步:初期维护与喜悦
刚开始那阵子,我劲头特足。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阳台看看我的花花草草,浇浇水,修修叶子。有时候下班早,就泡壶茶,坐在那儿发发呆,感觉一天的疲惫都少了许多。晚上彩灯亮起来,确实挺温馨的。我还特意拍了几张照片发朋友圈,显摆了一下,收获了不少赞。
第五步:现实的考验
但是,这“希望之地”跟我一开始想的,慢慢就有点不一样了。是那些“新手友好”的植物,有几盆不知道咋回事,叶子开始发黄、枯萎。我上网查资料,又是换土又是施肥的,折腾半天,有的救活了,有的还是蔫儿了。
然后是那股新鲜劲儿。一开始天天去打理,后来工作一忙,或者天气不就懒得动了。有时候出个差回来,发现阳台又积了层灰,花草也渴得不行。小桌椅上也落满了鸟粪,看着就闹心。
最主要的是,我发现这“希望之地”并不能真的解决我心里的那种“闷”。它能提供一时的慰藉,但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还在那儿。有时候坐在阳台,看着那些努力维持的绿意,反而觉得有点讽刺。
最终的“希望之地”
后来这阳台就成了我一个比较固定的“劳动场所”。有些植物彻底不行了,我就清理掉了,留下了几盆特别皮实的。小桌椅还在,但更多时候是堆放一些临时不用的东西。彩灯也懒得管了,坏了就坏了。
现在回过头看,我那所谓的“希望之地”,一开始就是个美好的幻想。真正的“希望之地”,可能不是某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也不是某种理想化的状态。它更像是一种心态,一种你愿意持续投入、持续折腾的劲头。
我折腾那个阳台的过程,虽然结果不完美,但那段忙活的时间,那种有所期待的感觉,也挺珍贵的。它没能成为我永久的避风港,但它让我明白了,希望这玩意儿,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造个景就能有的,得靠自个儿一点点去争取,去感受,哪怕只是一地鸡毛,那也是自个儿折腾过的证明。
我这“希望之地”的实践记录,就是这么个过程。从满怀期待到动手实践,再到面对现实,有点小小的感悟。不一定对,就是跟大家伙儿分享分享我这点儿折腾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