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我之前亲身经历过的一段奇葩事儿,我管它叫“失重空间”体验。不是说我真上天了,是在工作中遇到的一种特别的状态,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使不上劲,跟在太空里似的。
初入“失重区”
那会儿我刚接手一个新摊子,上头对这事儿挺重视,各种资源看着也给得足。我一开始也是摩拳擦掌,寻思着大干一场。可是一脚踏进去,慢慢就觉得不对劲了。最开始是开会,你知道,项目启动初期,会多是正常的。但我们那个会,开得云里雾里,主题飘忽不定,今天说要往东,明天又觉得往西比较大老板们,像是悬在半空中的指挥家,挥舞着棒子,但底下的人听不清乐谱,也摸不准节奏。
漂浮的日常
具体到干活儿了。我开始着手梳理现有的资料,试图找个突破口。结果发现,那些所谓的“资料”,要么是几年前的老古董,要么就是几页PPT,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我想找几个关键负责人聊聊,你猜怎么着?张三说这事儿归李四,李四说王五更清楚,王五两手一摊,说他也是刚听说。好家伙,跟踢皮球似的,但这皮球它不落地,就在空中飘着。
我试着制定初步的计划,列出几个关键节点和任务。交上去之后,就像石沉大海,不,应该是飘进了宇宙深处,连个回音都没有。过几天我再去问,负责人拍拍我肩膀,说:“小伙子,有想法是好的,但是,情况有变,我们再看看,再议议。”这一“议”,就又是好几天。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手头的工作,就像失重环境下的水珠,聚不成形,也落不到实处。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也差不多。有的人干脆就进入了“节能模式”,反正干了也白干,不如省点力气。有的人,像我一样,试图抓住点什么,但往往是刚抓住一根线头,那线头自己就断了,或者飘走了。大家伙儿都像失去了重量一样,在办公室里飘来飘去,抓不住重点,也找不到方向。连平常那些规矩、流程,都好像变了味儿,失去了原有的“引力”。
我还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小功能,我们几个人拉着开了个小会,讨论得热火朝天,总算弄出个方案。兴冲冲地跑去跟领导汇报,领导听完,点点头,说:“不错,但这个方向可能不太对,你们想想那个谁谁谁之前提的那个点子。”我们面面相觑,那个“点子”跟我们这个压根不是一回事!方向也是一天三变,跟那空间站里头那个会自己翻个儿的螺丝扳手似的,摸不着头脑。
最终的“着陆”与反思
这种“失重”状态持续了小半年。每天上班,感觉自己不是去工作的,而是去体验一种行为艺术。我开始记录下这些现象,不是为了抱怨,就是觉得太奇特了。比如,大家讨论最热烈的时候,往往是午饭吃什么,或者下班后去哪儿放松一下。因为只有这些事情,是实实在在,能抓住的。
后来这个摊子自然是没折腾出什么名堂,慢慢地就蔫儿了,不了了之。对我来说,这段经历虽然挺折腾人,但也算是一种独特的实践。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团队、一个项目,如果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引力核心”,那成员们真的会像进入“失重空间”一样,迷茫、无力,最终什么也做不成。
这事儿给我的教训就是,不管干得把“地基”打牢,把“引力”建立起来。不然,再多的资源,再好的人,都可能在失重状态下漂浮、旋转,耗尽能量,一事无成。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一言难尽,但也是个难得的“实践”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