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德尔这名字,搁以前我可能也就耳朵边过一下,不怎么上心。但现在不一样了,你要跟我聊布兰德尔,我能跟你唠上半天。真不是吹牛,是咱自己实打实琢磨过,有过那么一段儿“实践”经历。
话说当年,我自个儿正跟贝多芬那首贼难的“汉默克拉维亚”奏鸣曲死磕。那叫一个费劲!怎么弹都觉得不对劲,心里头憋屈得慌,就跟找不到调的苍蝇似的,嗡嗡嗡乱转。那时候不是年轻嘛总觉得弹琴得弹出“个性”,弹出“自我”,结果?弹出来那玩意儿,简直就是个四不像,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听第二遍。
后来也不知道是哪阵风把我吹过去的,就撞见了布兰德尔这号人物。有人说,他弹的贝多芬,尤其是那首“汉默克拉维亚”,那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当时心里头老大不服气,嘀咕着:“切,音乐这玩意儿,哪儿来的什么教科书?不都讲究个感觉嘛” 但犟归犟,好奇心还是有的,就手欠找了他那个一九七零年巴黎演奏会的录音来听,里头还有几首小曲儿。家伙,这一听,我当时就有点儿懵圈了。
他的弹法,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不是那种一上来就“Duang Duang Duang”炫技,也不是那种激情四射让你听得热血沸腾的。布兰德尔给我的感觉,怎么说,就是特别的“老实”。谱子上写的是他就给你弹出来一点儿不给你瞎加戏。后来我才慢慢知道,他老人家自己就说过,弹钢琴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尊重作曲家当时的想法和意愿。他还说过一句更狠的:“我属于的那个传统就是,让那些牛逼的作品来告诉演奏的人该怎么弹,而不是让弹琴的用自己的那套去瞎掰活作品。”这话,一下子就戳我肺管子上了!我之前不就老想着“自我表达”,结果把作曲家本人给忘到脑后勺去了嘛
从那以后,我就算是正儿八经开始了我自己的“布兰德尔实践课”。也不是说要学他弹得一模一样,那不现实,也没那本事。主要是想学学他那种对待音乐的态度。
我就把自己关在琴房里,老老实实对着谱子,一个音一个音地抠。以前觉得特枯燥、特没劲儿的地方,现在也强迫自己耐着性子去磨。特别是贝多芬的那些奏鸣曲,布兰德尔那可是一辈子都在弹,是他的看家本事,核心曲目。我就琢磨,人家大师都这么下死功夫,我这点儿道行算个啥呀。
我还特地找了他弹的舒伯特来听。记得有一套是他八十大寿那会儿出的《舒伯特钢琴独奏作品集》,好像是他八十年代末录的数字版。听他弹舒伯特,那又是另外一种味道了。布兰德尔处理起来,那种细腻劲儿,那种对乐句呼吸的把握,简直了! 以前我老觉得舒伯特的东西有点儿“水”,听了他的演奏,才发现是咱自己太肤浅,没听出门道。
有段时间,我还特别留意他是怎么处理那些复音、对位比较复杂的部分。听说他年轻时候弹过管风琴,所以这方面特别有两下子。我记得布兰德尔自己也提过,说肯普夫是演奏赋格这种曲式的高手之一。我就找来对比着听,琢磨他们是怎么能让好几个声部都那么清楚,又那么融洽地交织在一起,真神了。
这个“实践”过程,挺熬人的,也没啥灵丹妙药能让你一下子就开窍。就是傻傻地听,使劲儿地想,然后再回到钢琴上一点点地试。 有时候弹着弹着,会突然感觉“好像有点那个意思了!” 那种小小的成就感,特别微妙,也特别让人来劲儿。
布兰德尔也不是说就固定一个风格不变。他自己也在不停地挑战自己,把一些已经弹得很牛的作品拿出来重新录。这说明说明搞艺术这玩意儿,真是学无止境。他弹巴赫、海顿、莫扎特也都特精。我就跟着他弹的这些大师的作品一路听下来,感觉就像是上了一门永远也上不完的音乐历史课,收获太大了。
对我来说,布兰德尔就像一个引路人。 他不是那种手把手教你123怎么走的师傅,他是给你指个大方向,让你自个儿去摸索,去体会。他的演奏,有时候会被人说像是在“解剖音乐”,太理性了。但他自己不这么看,他觉得这就是尊重作曲家。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现在回过头想想,当初我跟“汉默克拉维亚”死磕的那段日子,虽然挺痛苦的,但也正是因为布兰德尔,让我在音乐这条道上,好像突然就想明白了不少事儿。不再是瞎弹琴,而是开始琢磨乐谱背后藏着作曲家到底想说这可能就是我从布兰德尔那儿学到的最实在的东西了。
你要是问我布兰德尔到底咋样,我可能没法给你一个特简单直接的答案。你得自个儿去听,用心去感受。 可能一开始你会觉得“也就那样,没啥特别的”,但你信我,多听几遍,慢慢品,你就能咂摸出里面的味道来,那真不是一两句话能给你说明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