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布兰德尔更多故事?这里有你想看的内容。

tmyb

得,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布兰德尔”。一开始接触这玩意儿,我是一头雾水,感觉像是掉进了兔子洞,啥都稀奇古怪的。

初识“布兰德尔”

那还是前几年在一家小公司那会儿,老板不知道从哪个旮旯听说了个“布兰德尔”概念,回来就给我们开会,说这是个了不得的创新模式,能让咱们的项目焕发第二春。当时听得云里雾里的,就感觉很高大上,像是那种能解决一切疑难杂症的万能药方。老板唾沫横飞地讲了半天,又是图表又是案例,说得我们好像马上就能靠这个“布兰德尔”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了。

具体是啥?老板也没说太明白,就强调一个词:“整合”。他说“布兰德尔”的核心就是要把所有零散的东西都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听着就像是把一堆零件硬塞进一个盒子里,然后期待它能自己变成一台永动机。

实践“布兰德尔”的那些日子

启动阶段,那叫一个乱。 我们被要求把手头上所有的资料、想法、甚至是牢骚,都扔到一个共享文档里,美其名曰“布兰德尔信息池”。结果?那文档几天就变成了个垃圾堆,啥玩意儿都有,找个有用的信息比登天还难。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找一个三天前的会议纪要,我在那个“信息池”里翻了足足俩小时,眼睛都快瞎了。

然后是所谓的“布兰德尔流程再造”。 就是把我们原来跑得好好的工作流程给拆得七零八落,然后按照老板理解的“布兰德尔”模式重新拼接。那感觉,就像是本来开着小汽车在高速上跑,突然让你下来,把车拆了,重新组装成一辆三轮车,还告诉你这样更灵活。我当时负责跟进一个设计稿,平时两天就能搞定的事儿,硬是走了七八个所谓的“布兰德尔节点”,一个星期还没出结果,客户那边都催疯了。

开会也是家常便饭。每天雷打不动的“布兰德尔晨会”,汇报昨天“布兰德尔”了今天准备“布兰德尔”有时候讨论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扯到“布兰德尔”的哲学高度,一开就是半天。那段时间,我们私底下都开玩笑说,咱们不是在工作,是在“行为艺术”,主题就是“瞎折腾之布兰德尔”。

你还别说,这“布兰德尔”还真有点像某些侦探故事里的感觉,线索一大堆,看着都挨不着边,全靠主角光环硬给串起来。我们当时就缺那么个“全能侦探”来给我们指点迷津,可惜我们只有一群被“布兰德尔”搞得晕头转向的普通人。

“布兰德尔”的结局与反思

这么折腾了大概小半年,项目进度一塌糊涂,团队士气低迷得不行。老板自己估计也发现这“布兰德尔”不是他想象中的灵丹妙药了,慢慢地也不再提了。那些繁琐的表格、冗长的会议也就不了了之,大家又悄悄回到了原来的工作方式,虽然老套,但起码能出活儿。

后来我离开了那家公司。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布兰德尔”本身可能没啥大问题,或许在某些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团队里能发挥作用。但问题在于,生搬硬套,不考虑实际情况,再好的理论也得水土不服。

就像那个故事里说的魔法师,空有才能,但用错了地方,可能还不如一个踏踏实实的工匠。我们当时就是,明明是想造个能用的磨盘,非要整个“布兰德尔”牌的飞天扫帚,结果自然是飞不起来,磨也磨不成。

这实践出真知。不管啥新概念、新方法,都得先琢磨琢磨它到底适不适合自己,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光听着名字响亮,看着高大上,就一头扎进去。 不然,多半就是像我经历的这个“布兰德尔”一样,热闹一场,留下一地鸡毛,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一个笑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