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唠唠这个“蚀月盟”。这名儿,一开始也不是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是之前待过的一个小团队,大伙儿头脑风暴瞎起的,觉得挺酷,有点神秘感,就这么叫上了。
最初的构想与准备
那时候,我们几个人都挺有干劲的。刚开始,就想着捣鼓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所以第一步,就是碰头开会。大家七嘴八舌,把各自的想法都摊在桌面上。有人说搞个小工具,有人说做个内容分享的玩意儿,争论得面红耳赤的,但气氛还挺
确定大致方向后,我们就开始分工了。我,平时就喜欢瞎琢磨技术细节,所以主动揽下了技术调研和原型搭建的活儿。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泡在各种技术论坛和文档里,对比各种方案的优劣。比如,前端用啥框架,后端用啥语言,数据库选哪个,都得一个个过。
实践过程中的磕磕绊绊
刚开始动手做的时候,那叫一个困难重重。比如,一开始我们选了个比较新的技术栈,想着能跟上潮流,结果发现坑太多了,相关的资料也少,遇到问题半天解决不了。后来没办法,还是切换回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方案,虽然老套点,但稳当。
我还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小功能模块,我和另一个哥们儿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那时候真是累得够呛,眼睛都睁不开,但心里那股劲儿还在。白天困得不行,就猛灌咖啡,晚上继续对着屏幕敲代码。现在想想,那会儿真是凭着一腔热血在撑着。
我们还搞了个简单的项目管理,用那种在线的看板工具,把任务都列出来,谁负责哪块,进度怎么样,一目了然。每天早上开个简短的站会,同步一下进度,遇到啥问题就提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
- 调研阶段:主要就是看文档,写写小的测试代码,验证技术可行性。
- 开发阶段:这是最耗时耗力的,不停地写代码、调试、修改。
- 测试阶段:自己测,互相测,找各种边边角角的问题。
中间也出过不少岔子。比如,有一次代码合并的时候,不小心把别人的修改给覆盖了,结果返工了好半天。还有就是需求理解上出现偏差,做出来的东西跟预想的不一样,又得返工重做。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
最终的成果与反思
磕磕绊绊地搞了小半年,东西总算是勉强能跑起来了。虽然跟最初设想的“宏伟蓝图”比起来,简陋了不少,功能也砍掉了很多,但好歹是自己亲手一点点做出来的,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这个所谓的“蚀月盟”,也没搞出啥惊天动地的大名堂。团队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也就散了。但那段一起折腾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那个名字叫或者结果有多辉煌。
通过这回实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沟通和协作太重要了。技术再牛,一个人也干不成大事。还有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期的规划和设计阶段,一定要做扎实,不然越到后面越麻烦。再就是,遇到问题别怕,多动手,多尝试,总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这个“蚀月盟”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段经历的代号,记录了我们那段时间的努力和尝试。虽然没能“蚀月”,但起码我们抬头看过月亮,也为之奋斗过,这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