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聊聊我最近琢磨并实践的一个小活动——“蛙跳过人”。听着是不是特简单?还真别说,真要组织起来,里头的门道也不少。
起心动念
话说这事儿得从上周末说起。那天天气不错,我瞅着小区里几个孩子追逐打闹,精力旺盛得很。我就在想,能不能搞点啥既能让他们玩得开心,又能稍微锻炼锻炼身体,还得有点趣味性的活动?脑子里过了一遍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蛙跳过人”这四个字就蹦出来了。感觉这个挺合适的,简单易学,还有点挑战性。
准备工作走起
光想不行,得行动起来。我琢磨着,这“蛙跳过人”,得有个“人”被过,还得有个“蛙”去跳。安全是第一位的,可不能马虎。
第一步,场地勘察。 我先在小区里找了块相对平坦的草地,得确保地面上没啥石子、玻璃渣子之类的尖锐物品,万一摔倒了可不是闹着玩的。范围也得够大,不然跳起来施展不开。
第二步,召集“小队员”。 我就跟我家娃,还有邻居家的几个小孩说了这个想法,他们一听有新游戏玩,眼睛都亮了,一个个都挺积极。
第三步,讲解规则和热身。 人齐了之后,我没急着开始,而是先把游戏的玩法、还有一些要注意的事项跟他们讲清楚。比如,被当“障碍物”的小朋友要怎么趴保护好自己;跳的小朋友要怎么起跳,尽量避免踩到人。然后,带着他们做了套简单的热身运动,活动活动手腕、脚腕、膝盖、腰部这些关键部位。这步非常重要,能有效防止运动损伤,咱可不能图省事给忽略了。
实践过程详解
一切准备就绪,游戏正式开始!
1. “山包”就位: 我先选了个胆子比较大、也比较壮实的小男孩当第一个“山包”。我让他双手抱头,身体蜷缩,尽量趴低一点,像个小土丘一样。我还特意强调,被跳的时候千万别乱动,也别抬头。
2. “青蛙”试跳: 让其他小朋友排好队,一个一个来。轮到第一个小朋友,我先给他做了个示范动作:双腿并拢,屈膝深蹲,然后模仿青蛙那样,双臂后摆再前swing,同时双腿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跳跃。我跟他说,眼睛要看准“山包”的后方,目标是越过去,而不是跳到“山包”身上。
有的小朋友还有点害怕,不敢发力,跳得不高也不远,有的甚至会绕开。这时候我就鼓励他们,说“没关系,先试着跳矮一点的,或者我先扶着你跳一次感觉感觉”。慢慢地,他们就放开胆子了。
3. 逐步增加难度: 等大家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并且能顺利跳过一个“山包”后,我就开始增加点难度了。第一个跳过去的小朋友,也趴下来,变成第二个“山包”,这样,后面的人就需要连续跳过两个“山包”。
这个过程中,就出现各种情况了。有的孩子体力协调性也“嗖嗖”就过去了;有的孩子可能力量差点,或者节奏没掌握跳到一半就没劲儿了,或者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山包”。这时候,大家也没有互相指责,反而会一起喊“加油!”,或者给出点小建议。
我还发现,这个游戏不光是锻炼腿部力量和弹跳力,对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感,甚至是对距离的判断,都是个不错的练习。而且当“山包”的小朋友,也得有耐心和合作精神不是?
成果与感悟
大概玩了半个多小时,每个孩子都轮流当了好几次“青蛙”和“山包”。虽然一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小脸红扑扑的,但看得出来,他们都玩得特别开心,笑声就没断过。
活动结束后,我简单带着他们做了做拉伸放松。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我觉得这回实践挺成功的。
总结一下这回实践的几个点:
- 安全永远第一: 场地选择、充分热身、动作规范、规则明确,这些都是保证安全的基础。
- 循序渐进: 从易到难,让孩子们逐步适应,建立信心。
- 鼓励为主: 对于表现不那么好的孩子,多鼓励,少批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 全员参与: 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不同的角色。
通过这回“蛙跳过人”的实践,我感觉这种看似简单的传统游戏,蕴含着不少教育和锻炼的价值。它不仅能让孩子们动起来,还能在玩乐中培养他们的勇气、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以后,我还得多琢磨琢磨这类简单又好玩的老游戏,带孩子们一起体验,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