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事儿,得从我接手一个老旧的系统说起。那系统,简直就是个黑洞,文档?不存在的。注释?那是什么能吃的吗?反正就是一团糟,领导把这摊子甩给我的时候,我心里那个苦,简直没法说。
初探“洞穴”
刚开始那几天,我对着那堆代码,两眼一抹黑。想找个突破口都难。这系统时不时就出点小毛病,用户那边意见也大。我就寻思,不能这么耗着,得想办法把它给理顺了。就像今天这标题说的,“洞里的珠子一颗一颗被扯出”,我就是这么干的。
我决定从最外围,用户最常抱怨的那些小问题入手。这些问题就像是洞口边上,最容易够着的那些“珠子”。
艰难的“扯珠”过程
第一个“珠子”,是个数据展示错误的问题。用户说,有时候查出来的数据牛头不对马嘴。我硬着头皮去看那块儿的代码,那叫一个绕!各种调用、各种判断,看得我头都大了。后来我发现,是一个小小的逻辑判断符号写反了,导致某些情况下条件判断出错。改过来,测试,好了!这算是扯出了第一颗“珠子”,虽然小,但好歹是个开始。
我又去处理一个导出功能偶尔卡死的问题。这颗“珠子”可就深多了。我花了好几天时间,一步步跟踪代码执行,用最笨的办法,到处加日志输出。发现,是在处理某些特定格式的数据时,程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我当时那个心情,真是又气又好笑,这么个低级错误,藏得还挺深。 修改之后,导出功能也顺畅了。
我跟你们讲,这个过程,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疑点,以为是“珠子”了,结果一“扯”,发现是个石头,白费劲。还有的时候,扯一颗“珠子”,结果带出来一串,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那感觉,就像是:
- 挖地雷,不知道下一个在哪儿。
- 走迷宫,到处都是死胡同。
- 拆炸弹,手抖一下就完蛋。
比如有一次,我修复了一个数据重复录入的bug,结果没想到影响了另一个模块的统计功能,导致报表数据全错了。那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把我给折腾得够呛。 又得回头去查,去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珠子”渐少,洞穴渐明
就这样,我一颗一颗地“扯珠子”。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好像把洞穴里的一块石头搬开,光线就能多照进来一点。慢慢地,我对这个系统的整体脉络,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里面还有很多历史遗留的“暗礁”,但至少不像一开始那么让人绝望了。
最重要的,是把那些最影响用户使用的、最频繁出问题的“大珠子”、“毒珠子”给优先处理掉。 剩下的虽然也麻烦,但至少系统能基本稳定运行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真是熬过来的,但也确实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耐心和细心。
所以说,遇到这种老大难的问题,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也别怕麻烦。就得像“扯珠子”一样,一颗一颗来,总有把它们都给理顺的时候。这就是我今天的实践记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