瞅着新闻说奥沙利文又拿了世锦赛冠军,这家伙,都这岁数了,还能在顶尖赛场上这么叱咤风云,真是让人不得不服气。看完这比赛,我这心里头也跟着翻腾了好一阵子,不全是激动,更多的是想起自己瞎折腾的一些事儿。
说起来,这跟我自个儿琢磨着搞点新玩意儿的经历还真有点儿像。那会儿也不是说要跟谁比,就是单纯觉得,人活着不能老一套,总得学点干点才不白瞎这光阴不是?
我那段“闭门造车”的捣鼓时光
我就寻思着,现在这小视频这么火,自己也爱拍点生活里的零零碎碎,要是能自己剪辑得多于是乎,我就一头扎进了视频剪辑这个“大坑”。
刚开始那会儿,可真是两眼一抹黑。你瞅那剪辑软件,好家伙,一堆按钮图标,哪个是哪个都分不清。装软件就折腾了我半天,不是这不兼容,就是那儿缺个啥插件的。第一个星期,我基本上就是在跟软件本身较劲,连段完整的视频都没导出来过。
第一步:摸索期。 我这人脸皮薄,不好意思老问人,就自个儿上网扒拉教程看。B站上那些免费课,我前前后后看了得有几十个G。一边看,一边跟着操作。结果?人家老师演示得行云流水,我这一上手,不是卡顿就是闪退,要么就是声音画面对不上。那感觉,真跟奥沙利文打球,人家一杆清台,我一杆能把母球打飞出去差不多。
第二步:死磕期。 我这犟脾气也上来了,就不信这个邪。白天上班摸鱼时候琢磨,晚上回家就对着电脑死磕。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为了搞一个转场特效,就是那种画面“唰”一下过去,特带劲儿的。我愣是熬到凌晨三点,试了几十种参数组合,眼睛都快瞎了。老婆都说我魔怔了,为了个这,至于嘛
第三步:渐入佳境。 可能真是熟能生巧,也可能是被我这股傻劲儿给感动了。大概捣鼓了一个多月,我慢慢感觉有点儿上道了。快捷键也记住了不少,一些常用的功能,比如裁剪、调色、配乐啥的,也能捣鼓得像模像样了。那会儿,能把一段七零八落的素材,剪成个有头有尾的小短片,我就能乐呵半天。
后来我给家里老人过生日,就把以前拍的老照片、小视频搜集起来,配上他们喜欢的歌,认认真真剪辑了一个回顾短片。技术上肯定还是糙得很,但放出来的时候,看着老爹老妈眼圈都红了,那一刻,我这心里头,比奥沙利文拿了冠军还美!
这事儿给我的感触就是,干啥都不容易。别看人家奥沙利文在球台上那么潇洒,背后下的功夫,咱们是想不到的。咱普通人学个啥新技能,也一样,都得一个坎一个坎地过。虽然咱搞不出啥惊天动地的大名堂,但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能把一件事从不会到会,从了解到熟练,那种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
看见“火箭”又捧杯了,除了佩服,我也挺感谢他。是他这种精神,让我也想起了自己曾经那么投入地去“死磕”一件事儿的劲头。人生嘛不就是这样,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享受这个过程,结果有时候反而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