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也不知道咋回事,就老琢磨着想干点想来想去,脑子里就蹦出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了。上学那会儿是背得滚瓜烂熟,但都是中文的。我就寻思,要不咱也挑战一下,自己动手把它翻成英文试试看?纯粹是手痒,想整个活儿,记录一下这个折腾的过程。
动手前的瞎琢磨和准备
说干就干。第一步,我肯定是把徐志摩的原诗又给翻了出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又品了好几遍。不得不说,那意境,那文字,真是绝了。然后,我就上网溜达了一圈,想看看人家那些专业的都是怎么翻译这首诗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版本还真不少。特别是那个陈国华老师的译本,很多人都提到,我就重点瞅了瞅,还有其他一些译者翻译的,也都顺带着学习了一下。心里大概就有个谱了,知道这活儿,不是那么简单能搞定的。
我就发现,这翻译真不是说把中文词换成英文词就完事儿的。同一个意思,不同的人翻出来,那味道,那感觉,能差出十万八千里去。就拿开头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我看各种版本里,用的词也都不太一样,有softly
,有quietly
,还有gently
的,各有各的道理。
正式开干:一句一句往下啃
琢磨得差不多了,我就摊开本子,拿起笔,开始一句一句地死磕了。这过程,可真是个体力活加脑力活。
开头那两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个“轻轻地”,我纠结了好半天。看了好些参考,感觉
softly
这个词用得比较多,也挺能表达那种温柔不惊扰的劲儿。所以我就先试着写了:Softly I am leaving, Just as softly as I came;
。接下来是“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个“招手”,我选了
wave goodbye
,感觉比单纯的say goodbye
更有画面感。后面那半句,To the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感觉这样处理比较简洁明了。所以连起来就是:I softly wave goodbye To the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然后是那句特别美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我用了
golden willows
,“河畔”是by the riverside
。关键是“夕阳中的新娘”,我琢磨着用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感觉这个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挺美的。再往下,“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个“荡漾”可把我给难住了。中文里这个词太传神了,那种在心里的波动感。我看了看别人的译法,有用到
undulating
的,这个词儿是挺准确,但我总觉得稍微有那么一点点书面。不过我还是用了Keep undulating in my heart
,想着通过整个句子的感觉来烘托。还有像“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那个“招摇”,我参考了一下,用了
Sways leisurely in the water
,“leisurely”这个词,把那种悠闲自在的感觉给带出来了,我挺喜欢。至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句相对直白,我就翻成了
I am willing to be such a waterweed
。后面那几句,像是“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参考了陈国华老师的处理,感觉
That pool in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clear spring water, but a rainbow Crumpled in the midst of duckweeds, Where rainbow-like dreams settle.
这一段翻得真“揉碎”用Crumpled
,“沉淀”用settle
,都很到位。到了“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个“撑篙”
punting
,非常地道,Go punting with a long pole Upstream to where green grass is greeener
,那个greeener
用得也妙,把那种追寻的感觉给写出来了。“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With the punt laden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out loud in its radiance
。“满载”laden
,“放歌”sing out loud
,画面感十足。转折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我用了
Yet now I cannot sing out loud Peace is my farewell music;
。“悄悄”和“笙箫”的意境,用“Peace is my farewell music”来表达,我个人觉得还挺有那种氛围的。“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Even crickets are now silent for me For Cambridge this evening is silent.
这个层层递进的沉默,感觉英文也表达出来了。结尾呼应开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里我把
softly
换成了quietly
:Quietly I am leaving, Just as quietly as I came;
。为啥换?我自己琢磨,softly
可能更侧重动作的轻柔,而quietly
更强调没有声响,到离开的时候,那种心境可能更加趋向于平静和不留痕迹。一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Gently waving my sleeve, I am not taking away a single cloud.
这里的Gently
,又换了个词,感觉是想突出那种挥袖告别的轻柔姿态。而a single cloud
,那个single
,把那种洒脱和不带走任何牵挂的感觉强调出来了。
反正整个过程,就是这样一句一句地抠字眼,翻来覆去地琢磨。遇到哪个词拿不准,就赶紧去翻翻那些参考译本,看看人家是怎么处理的,给自己找点灵感。有时候为了一个词,能纠结老半天,查字典,对比不同的用法,就想找到那个最贴合原诗意境的表达。
完事儿后的瞎叨叨
捣鼓了半天,总算是把整个初稿给弄出来了。自己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感觉也就那么回事儿,肯定跟那些翻译大家没法比,毕竟咱这是业余瞎折腾。但是,自己亲手这么折腾一遍之后,对这首《再别康桥》的理解,确实比以前光是背诵的时候深刻多了。以前就是囫囵吞枣,现在是细嚼慢咽,去体会每个字、每个意象背后的情感和画面。
就比如说那个开头的“轻轻地”和结尾的“悄悄地”,我一开始也想着用同一个词得了,省事儿。后来反复琢磨,就觉得诗人当时那个心境,从初到康桥的轻轻,到离别时的悄悄,可能还是有点微妙的变化在里头的,所以就斗胆用了不同的词来试试看。还有诗里面的那些核心意象,像是“金柳”、“新娘”、“水草”、“虹”,怎么用合适的英文把那种既优美又带着点淡淡忧伤的复杂感觉给传递出来,真是挺考验人的。
这翻译的活儿,我算是体会到了,它真就没什么绝对的标准答案。我这回的实践,也就是自己瞎玩儿,图个乐子,顺便记录一下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可能过两天我再回头看自己翻的这些,又会觉得哎呀这儿不那儿不妥,又想改了。翻译这东西,确实是个需要沉下心来,慢慢打磨的细致活儿。不管结果咋样,折腾完了之后,心里头还是挺得劲儿的,有那么点小小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