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老问95届奥斯卡怎么看,我就拿我这个内行人经验来聊聊,就是我这几个月干的活儿。我就知道这届争议大,我就琢磨着非得弄明白。
我先从看提名电影动手,一部一部撸过去。找了几个周末,坐电脑前打开流媒体,把《瞬息全宇宙》、《鲸》这些全刷了一遍。边看边记笔记,用个破本子手写,乱得不行。这些片子有的特文艺,看着我就犯困,硬着头皮坚持下来。还特意关注了角色表现,发现有些奖项提名真不合理,比如那个最佳女主角,居然漏了个实力派新秀。
拉数据研究奖项历史
然后,我调出过去几届的奥斯卡记录,翻档案翻得头疼。就在家书桌上摊开一堆资料,拿手机查查查,搞到凌晨两点。对比了投票规则和往年争议,我才发现评委偏爱特定类型片,这届又冒出来一堆新规则修改。搞不懂为什么总喜欢搞点“多元化”标签,结果反而不公。还发现一个趋势:小公司作品老被忽略,大制作的却优先。
找哥们讨论争议点
看完电影和数据,我就拉了几个影评圈的朋友喝酒聊天。坐在街边大排档,啤酒瓶子一堆,聊着聊着就吵起来了。他们有的人说:“这届选最佳影片太偏袒了!”我直接怼回去:“屁话,你们不看背后利益链。”争论半天,谁也没说服谁,搞得气氛尴尬。其中有个兄弟突然翻出旧事,说我去年写的影评也被类似争议喷过,我想了想,还真对——当时就因为我挺了部小众片,结果平台流量暴跌,差点丢饭碗。
这事让我想起去年夏天,我被个独立电影项目邀请去当顾问。刚准备开工,奥斯卡一个奖项公布,某大片拿奖后,我的小项目投资方就撤资了。说我“不够专业”,害我白折腾一礼拜。当时窝火得不行,在家生闷气,老婆还骂我:“瞎忙活还不如踏实点。”搞得我挺抑郁。
搞定分析报告
争议搞清楚了,我就动手写报告。坐电脑前噼里啪打字,开头就列了几项大争议:
- 最佳导演太保守:老面孔总赢,新人没机会。
- 观众最爱奖搞砸:网上投票结果和实际不符。
- 少数群代表不够:提名名单看着多样,获奖还是白人主导。
写到一半,又查查资料核实,免得出错。磨叽了两天,终于搞出来。发到博客后,反响还行,有读者留言说我点中了痛点。但分析完这些争议,我更觉得奥斯卡就是一锅烂泥。评审团内部拉扯,各家媒体炒作,真想让电影公正点,还得我们自己坚持。
整个过程下来,累得够呛。但从看片到吵架,出报告,我心里舒坦了。争议就是利益搞的鬼,以后我也不指望它公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