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叫《World of Goo》的游戏,中文好像叫粘粘世界,我也是玩了挺久才摸出门道。这游戏,真是个磨性子的好东西,别看画面卡通兮兮的,玩起来可一点不含糊。
初识与摸索
我是在朋友那瞅见的,他玩得那叫一个投入,我就好奇也下来试试。刚上手的时候,感觉这游戏还挺新鲜。就是一堆黑乎乎的小球球,你用鼠标点住一个,然后把它往别处一拉,它就能跟其他球球或者固定的地方粘上,搭个架子出来。目标也简单,就是让足够数量的球球通过一根管子。听着容易?玩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记得第一章,叫什么“Going Up”来着,就是基础教学。点点拖拖,把那些小粘豆包一个个往上搭。最初几关还行,基本上就是把它们连成一条线或者一个简单的三角形,够着那个吸气的管子就行。那时候我还美滋滋的,觉得这游戏也不过如此嘛
挑战与抓狂
结果好景不长,越往后玩,关卡设计得越刁钻。有的地方隔得老远,你得想办法搭个桥过去;有的地方风呼呼地吹,你搭的东西晃晃悠悠的,随时都可能塌掉;还有的关卡,给你的球球数量特别抠门,一个都不能浪费。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关卡,好像是在一个悬崖边上,底下是万丈深渊。你得用一种特别重的、一次只能粘一下的豆包,把它们像荡秋千一样一个个吊下去,去够远处的另一个平台。我试了N多次,要么是豆包不够长,要么是角度不对,直接掉下去了。眼瞅着就要够着管子了,“哗”一下,整个塌了!那叫一个气,差点没把鼠标给砸了。有时候搭了半天,就因为一个连接点没弄整个结构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散架,那种挫败感真是杠杠的。
还有些关卡,它会给你不同种类的球球。比如有那种绿色的,可以拆下来重复用;有那种像气球一样能飞的;还有那种着火的,能烧掉一些障碍物。你就得琢磨,怎么把这些不同特性的球球组合起来用,才能过关。这过程,真是绞尽脑汁。
渐入佳境与心得
后来慢慢玩,就发现这里面门道还挺多。比如那些球球,有的轻飘飘的,有的特别沉,还有的能重复用好几次。你就得琢磨,怎么用最少的球球,搭出最稳当的结构。
我琢磨出来几个小窍门:
- 打好地基是关键。底下不稳,上面盖再高也白搭。尽量让初始的几个连接点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或者多边形。
- 别怕失败,多试试。有时候换个思路,或者少用一个球球,反而能成功。这游戏很多时候就是试错的过程。
- 观察地形和球球的特性。有的地方适合吊挂,有的地方就得硬往上堆。比如遇到大风,那结构就得尽量做得低矮或者有弹性。
- 手要稳,心要静。尤其是在调整那些关键连接点的时候,一哆嗦可能就前功尽弃了。有时候搭到手心都出汗。
- 利用好可回收的球球。有些绿色的球球是可以拆了再用的,这在球球数量紧张的关卡里简直是救命稻草。先用它们探路或者临时支撑,然后再回收利用到关键地方。
我记得有一关,叫啥“风中残烛”还是啥的(名字我瞎起的,记不清了),那风叫一个大,我搭了七八次都塌了。是把底座弄得特别宽,然后慢慢悠悠一点点往上挪,才勉强过去的。过关那一瞬间,真是长舒一口气。
最终的乐趣
通关之后回头看,每一关的设计都挺巧妙的,利用了很基础的物理原理,但组合起来就千变万化。你得考虑重心、拉力、压力这些东西,虽然游戏里没明说,但你实际操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去琢磨这些。
《World of Goo》这游戏,看着简单,挺有深度的。它不光是考验你搭积木的本事,还得动脑子想策略。玩这游戏的过程,就像是自己亲手搞了个小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看着那些小球球顺利进管道,那种成就感还是挺足的。有时候为了达到“OCD”(Obsessive Completionist Disorder,强迫症完美收集)标准,也就是把所有能救的球球都救出来,还得反复琢磨最优解,也是一种乐趣。
今天就先分享到这,以后有啥好玩的再跟大家唠。这游戏确实值得一试,尤其是喜欢动脑子琢磨的朋友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