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依阿华级战列舰“研究”小记
提起这依阿华级战列舰,那可真是不少军迷老哥们的心头我,也算是个半吊子爱好者,最近就心血来潮,把这大家伙给好好“实践”了一番。我这“实践”可不是说真能开船或者造船,主要还是通过各种资料和模型,自己动手加深理解的过程。
一切的开端,还得从一张老照片说起。
前阵子收拾屋子,翻出来一本旧的军事杂志,里面正好有几张依阿华级威斯康星号的照片,那叫一个威武雄壮!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炮管和上层建筑,我这心里就痒痒,想着得好好了解了解这钢铁巨兽。
第一步:疯狂“啃”资料
一旦对啥事儿上心了,就喜欢刨根问底。于是乎,我就开始在网上搜罗各种关于依阿华级的资料。从它的建造背景、设计特点,到服役历史、参加过的战斗,再到后来的现代化改装,一条条信息看下来,简直停不下来。
- 我主要看的是整体数据,比如排水量多大、航速多快、主炮口径多少。
- 然后就开始抠细节了,比如它那经典的9门Mk7型406毫米主炮,到底是怎么布置的,射程有多远,威力有多猛。
- 再后来就关注到它冷战时期的改装,特别是加装的那些个“战斧”巡航导弹发射架,足足8座4联装,总共32发,据说还能带核弹头,乖乖,这火力投送能力可真不是盖的。还有那4座4联装的“鱼叉”反舰导弹,也是个狠角色。
看着这些文字和图片,我脑子里就开始勾勒依阿华级的雄姿,想象着它在海上乘风破浪的样子。
第二步:动手“搭建”加深印象
光看资料总觉得不过瘾,隔着一层。我寻思着,得整个更直观的。正好家里有之前买给孩子玩剩下的积木,还有一些废旧纸板啥的。我就想,干脆自己动手,参照着图片和结构图,简单搭个依阿华级的轮廓出来。
说干就干!
我找了些硬纸板,先剪出船体的基本形状。这玩意儿看着简单,真做起来还挺费劲,比例得掌握不然就成了个“四不像”。然后就是搭建上层建筑,舰桥、烟囱、主炮炮塔的位置,都得琢磨清楚。那些个导弹发射架,我就用小块积木代替,大概摆放出那个意思就行。
过程中的小插曲:
别说,一开始还真有点手忙脚乱。比如那三联装主炮炮塔,一开始我老是把位置搞错,或者大小做得不协调。还有那些密密麻麻的副炮和高射炮,虽然我只是象征性地弄了几个点,但也得考虑大致的分布。
最让我头疼的是那些现代化改装加上去的东西,比如“战斧”和“鱼叉”的发射装置,它们在甲板上的位置得找准,不然就串味儿了。我就对着图片和结构图,一点点比对,一点点调整。虽然弄出来的东西,跟我看的那些精致模型没法比,可以说是相当粗糙,但对我来说,意义不一样。
的“成果”与感悟
折腾了好几天,一个歪歪扭扭、但五脏俱全的“依阿华级”纸板积木混合体总算是摆在了桌上。虽然简陋,但当我看着它的时候,脑子里关于依阿华级的那些数据、结构、武器配置,一下子就变得特别清晰和立体了。
比如,我能清楚地指出那32发“战斧”导弹大概在哪个位置,那些“鱼叉”又是怎么布置的。以前看资料,这些东西就是一串串数字和名词,现在通过自己动手这么一比划,感觉它们都“活”过来了。
我觉得这种“实践”过程,虽然看着挺笨拙,但对加深理解特定事物,还真是挺有帮助的。从模糊的图片印象,到查阅资料的理性认知,再到自己动手模拟的感性体验,这么一圈下来,我对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了解,可比单纯看书看片儿深刻多了。这大概就是瞎折腾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