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荒子孙的文化习俗,这些你知道多少?

tmyb

最近老听人念叨什么“盐荒子孙”,我一开始听着还挺纳闷的,寻思着这词儿是打哪儿冒出来的?盐嘛超市里不都摆得满满当当的,咋就荒了?后来我自个儿琢磨了琢磨,这事儿还真有点说道。

一、初闻“盐荒”,心里犯嘀咕

那天我正好去超市买东西,想着顺手捎包盐。对吃喝不怎么挑剔,盐么,以前家里老人还在的时候,总说要买粗盐,腌咸菜、做饭都香。我自个儿过日子,就图方便,啥顺手拿有时候还买点那种花里胡哨的竹盐、玫瑰盐,觉得新鲜。可那天,我瞅着货架上那些盐,突然就想到了“盐荒子孙”这几个字。

我就想,现在我们用盐,跟以前可真不一样了。以前盐金贵,那真是当个好东西看待。我记得我小时候,奶奶的盐罐子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放在灶台边上最稳当的地方。每次舀盐,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撒了。要是哪个小孩子不懂事,把盐弄洒了,那可是要挨说的,跟浪费粮食一个性质。

二、琢磨“盐荒”,不只是缺盐那么简单

我寻思着,“盐荒子孙”这词儿,可能说的不是我们现在买不着盐了,而是指我们对盐,或者说对很多老传统、老讲究,没那么上心了,甚至都快忘干净了。这“荒”,荒的可能是那份敬畏心,那份传承。

我就开始留意了。比如过年过节,以前听老辈人讲,有些地方会用盐在门口撒一圈,说是能辟邪,保平安。还有些人家,祭祖的时候,供品里头也少不了盐。这些习俗,现在年轻人还有几个知道?又有几个会去做的?

我就跟我爸妈聊起这事儿。

  • 我问我妈:“妈,咱家以前过年有啥用盐的讲究没?”
  • 我妈想了半天,说:“好像是有那么点儿,具体是啥我也记不清了,你奶奶那辈儿懂得多。”

你看,到我妈这辈儿,好多东西就已经模糊了。那到我们这辈儿,再到我们下一辈儿,这些老传统还能剩下多少?真就“荒”了。

三、咱也动手,寻摸点“盐”味儿

就是有点爱较真。既然想到了,就想干点我倒不是说要复古到什么程度,就是觉得有些好东西,丢了怪可惜的。

我开始做了几件事儿:

  1. 翻翻老书,问问老人: 我特地找了些民俗方面的书看了看,也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跟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聊了聊。还真让我了解到不少关于盐的说法和用法。比如,有些地方搬新家,要先用盐水洒净屋子。还有些地方,给出远门的亲人行囊里放一小包盐,寓意平安顺利。
  2. 尝试做点“盐”食: 以前总吃现成的,现在我就琢磨着自个儿动手。前阵子,我就学着做了个盐焗鸡。买了好几斤粗盐,把鸡腌好了,埋在热盐里头焗。第一次做,手艺不咋地,火候掌握得也一般,但吃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那不仅仅是咸淡味儿,里头好像还有点儿念想。
  3. 留心观察,记录点滴: 我开始特别留意生活中跟“盐”有关的细节。比如,有些地方的婚礼习俗里,新娘子出门或者进门,脚下会撒盐或者米。这些小细节,以前可能一眼就晃过去了,现在我会特意记下来。

我发现,当我们开始用心去了解这些东西的时候,它们就不再是空洞的符号了,而是变得鲜活起来,跟我们的生活有了联系。

四、写在咱不能真“荒”了

这“盐荒子孙”的名头,听着是有点扎心,但也算是个提醒。提醒我们这些后辈,别光顾着往前奔,也得时不时回头瞅瞅,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能捡起来的就捡起来,能传下去的就传下去。

盐,它不仅仅是调味品,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和记忆。咱们可不能真把这些给“荒”废了。今儿个就先跟大家伙儿叨叨这些,算是我自个儿的一点实践和琢磨。希望大家也能从身边的小事儿做起,别让我们真成了名副的“盐荒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