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我,最近又把CBA的比赛翻出来看了不少,尤其琢磨了琢磨那些外援们。不是说咱国内球员不行,实在是现在这外援,对球队那影响,杠杠的!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这点儿观察和体会。
起初的印象与关注点
最早,我对CBA外援的印象,还停留在那种“大杀器”层面。就是得分能力超强,一个人能扛着球队走。那时候,我主要就是看数据,谁得分高,谁牛逼。马布里那会儿在北京,那真是现象级的,带队拿冠军,整个一城市英雄。那会儿我就寻思,一个好外援,真能给球队带来质变。
后来随着看得比赛越来越多,我开始不只盯着得分了。我发现,有些外援,可能得分不是最炸裂的,但他在场上的作用,那真是润物细无声。比如有的负责组织串联,有的在防守端能顶起一片天,还有的篮板抢得那叫一个凶悍。
深入观察与分类尝试
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实践”我的观察。具体咋做?就是看比赛录像,暂停,回放,琢磨。尤其是关键时刻,外援是怎么处理球的,教练又是怎么用他们的。
我试着给他们分分类,这纯粹是我自个儿瞎琢磨的,不专业,大家听个乐呵:
- 得分机器型: 这类外援,你把球给他,他就能给你转化成得分。比如我看资料里提到的小巴里布朗,在广厦那数据,场均二十多分,三分还那么准,关键时刻就是能站出来。还有以前的比斯利,那得分手段,真是没话说。
- 全能战士型: 这种外援就厉害了,得分、篮板、助攻,样样都能来。詹姆斯在天津,身高不算绝对优势,但篮板抢成那样,助攻也不少,简直是球队的顶梁柱。还有吉林的琼斯,也是这种类型的代表,数据非常全面。
- 内线屏障/蓝领苦力型: 可能数据没那么亮眼,但是在内线的防守、篮板、挡拆,干的都是脏活累活。莫里斯当年跟马布里搭档,就是这种,中投稳,还能策应,给北京队的内线补了不少短板。
- 组织核心型: 这种外援不一定自己得多少分,但他能把全队进攻梳理得井井有条。以前广东队的帕克,虽然也能得分,但他的组织和抢断也是一绝。
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外援政策的调整,比如从四节四人次变成四节七人次,这一下子就把外援的重要性又拔高了一截。 球队对外援的依赖性更强了,也更考验教练怎么合理分配外援的上场时间,以及怎么搭配不同特点的外援。
实践中的思考与总结
在“研究”这些外援的过程中,我也看了一些球迷的讨论和一些媒体的分析。发现大家评价一个外援好不标准也挺多元的。不光看数据,还得看他对球队的实际贡献,看他能不能融入球队文化,甚至还得看他的职业态度。 比如詹姆斯,虽然球队战绩可能一般,但他那敬业精神,大家都是认可的。
我还琢磨过一个事儿,就是为啥有的外援在NBA可能打不上球,或者只是个边缘角色,但到了CBA就能呼风唤雨?我想,一方面是比赛强度和对抗级别不一样;另一方面,CBA球队通常会给外援更高的战术地位和更多的开火权。这对外援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我这“实践”过程,也没啥高深的技术含量,主要就是:
- 多看比赛: 直播、录像都看,尤其是强队之间,或者是有特点外援的球队的比赛。
- 多思考: 不光看热闹,还得看门道,琢磨外援在场上干为啥这么干。
- 多交流: 跟身边也看球的朋友聊聊,看看大家都是啥观点。
- 查查资料: 看看新闻报道、数据统计啥的,辅助自己判断。
CBA的外援确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不仅提升了联赛的观赏性和竞争力,也给咱们国内球员带来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怎么更好地用好外援,同时不影响本土球员的成长,这可能也是CBA一直在探索的课题。我这点儿粗浅的观察,就当是抛砖引玉了,欢迎大家也来聊聊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