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今天这个“保罗23分”,我看完比赛或者说看到新闻的时候,心里头就“咯噔”一下。倒不是说多惊讶他拿这个分数,毕竟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嘛关键时刻还是得看他们这些经验丰富的老炮儿。但这事儿,让我想起了我自个儿前段时间瞎折腾的一件事儿,也算是我的一段“实践记录”了。
我的“23分挑战”:折腾旧电脑
有点念旧,也喜欢瞎捣鼓。家里有台好几年前的老笔记本,开机比乌龟爬还慢,风扇吵得跟拖拉机似的。家里人都说扔了得了,换个新的。我说别,这当年也是我的“战斗伙伴”,陪我熬过不少夜。就这么着,我决定给它来个“大抢救”,目标不高,就让它能顺畅看看视频、处理个文档,对我来说,这就相当于我的“23分”了。
第一步:清灰换硅脂,基础活儿
这活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费劲。先把后盖拆了,那螺丝叫一个多,大小还不一,我拿了个小盒子,一个个都给它分类放生怕丢了一个或者装错了。打开一看,好家伙,里面的灰积得能养花了。我小心翼翼地用小刷子刷,用吹风机(冷风)吹,特别是风扇那块儿,简直是重灾区。然后就是换硅脂,CPU和显卡上的老硅脂早就干巴了,擦干净,重新涂上一层薄薄的,这可是技术活,涂多了溢出来麻烦,涂少了散热不行。
第二步:系统重装,软件瘦身
硬件弄利索了,就该弄软件了。我寻思着,它这老胳膊老腿的,别指望跑最新的系统了。找了个相对稳定流畅的旧版系统镜像,做了个U盘启动盘。重装系统这事儿,对我来说还算熟练,下一步下一步的,倒也顺利。装完系统,我就开始琢磨装哪些软件。以前是逮啥装现在不行了,得给它“减负”。就装了几个最必要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开机启动项,全给它禁止了。
- 清除了所有用不上的预装软件。
- 只安装了轻量级的浏览器和办公软件。
- 关闭了大部分系统特效,追求实用。
第三步:加个固态,再战三年?
弄完上面那些,感觉是比以前强点儿,但还是没达到我心里那个“23分”的流畅度。一咬牙,得,上固态硬盘!这玩意儿对老电脑提升是立竿见影的。又上网查了型号,买了块小容量的固态,专门用来装系统和常用软件,原来的机械硬盘就当仓库盘用。换硬盘,又是一通拆,把系统迁移到新固态上,这个过程也花了我小半天时间。
最终成果与感想
所有这些折腾完,重新开机。那速度,虽然比不上现在的新电脑,但开机也就二十来秒,打开软件也不卡顿了,风扇声音也小多了。那一刻,我真觉得我这“23分”拿得值!就像保罗在场上,可能他上半场也就几分,数据一般,但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力,怎么用经验去调度,去得分。我这修电脑也是,一开始也头疼,也想放弃,但一点点琢磨,一步步来,也能让这老家伙焕发第二春。
这“保罗23分”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个得分数据,更像是一种提醒:别小看任何持续的努力和积累,哪怕是修个旧电脑这种小事,用心去做了,的结果总能给你惊喜。 这就是我从这件事儿里悟出来的一点小体会,分享给大家,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