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修去哪里看?这几个官方渠道最靠谱!

tmyb

就想跟大家唠唠我之前捣鼓一个老项目的经历,我管那次叫“一修”。为啥叫“一修”?因为那是头一回,我下定决心要把一个老大难问题给彻底解决了,至少是先修修看。

那是个啥玩意儿?

就是一个用了好些年的内部小工具,公司里传下来的,也不知道最初是谁写的。功能嘛倒也简单,就是处理一些日常报表数据,自动生成点东西。但是,这玩意儿三天两头出点小毛病,不致命,但膈应人。比如偶尔数据错位了,偶尔哪个功能点不动了,偶尔又莫名其妙卡死了。之前大家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了问题就临时找人看看,应付一下,没人想着彻底给它“一修”。

想了解一修去哪里看?这几个官方渠道最靠谱!

我当时接手维护这摊子事儿,也是一头雾水。代码那叫一个乱,注释基本没有,变量名起得天马行空,跟看天书似的。我先是花了几天时间,硬着头皮把那堆代码给捋了一遍,大概画了个流程图,才勉强看明白点儿。发现里面好多逻辑都是重复的,还有些是早八百年就用不上的废弃功能,但代码还留着,跟个垃圾堆一样。

然后我就开始动手了。第一步,先把那些明显没用的代码给删了,整个项目体积小了不少,看着清爽多了。第二步,把那些重复的逻辑抽出来,写成公共的函数,这样改一个地方,所有用到的地方就都生效了,省事儿。第三步,就是针对那些经常出问题的地方,重点排查。我加了不少日志,一步步跟踪数据流向,看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幺蛾子。这个过程最费劲,有时候一个小问题,得跟好几天才能定位到。

你还别说,就这么捣鼓了差不多俩礼拜,那“一修”算是勉强弄完了。BUG是少了不少,运行速度也感觉快了那么一点点。虽然还没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但至少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了。同事们用起来也顺畅多了,都说我这“一修”有点东西。

“一修”的意义不止于此

这事儿,就跟我之前一份工作似的。刚去的时候,老板画的饼那叫一个大,我也挺有干劲。可干着干着就发现不对味儿了。很多流程、制度,就跟那老代码一样,看着能跑,实际上到处是坑,效率低得要死,还互相掣肘。我也试着提过意见,想“一修”一下,结果?要么是石沉大海,要么就是被各种理由搪塞回来,说“一直都这样,能用就行”。时间一长,心气儿也磨没了。

直到有一次,一个明明可以很简单解决的问题,因为内部扯皮、流程繁琐,拖了快一个月,还黄了。客户不满意,我们也白忙活。那时候我就琢磨,这破船,再怎么“一修”,如果掌舵的人不配合,不从根子上改,怕是也撑不了多久了。于是我提了离职。

想了解一修去哪里看?这几个官方渠道最靠谱!

后来换了新环境,才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可以很简单,很多工具可以很好用,很多流程可以很顺畅。不是我能力不行,是原来的地方,那个“底子”太差了,或者说,那种“能跑就行,不求改进”的氛围,不值得我再去费劲“一修”再“一修”了。

这捣鼓老工具的“一修”经历,不光是修了个破工具,也算是让我“修”明白了点人生道理。有些东西,值得我们下功夫去修补、去完善;但有些东西,如果根子已经烂了,或者环境不支持你修,那可能及时止损,换个地方,比硬着头皮修修补补强多了。这大概就是我这回“一修”实践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