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就来唠唠南京青奥会那档子事儿。这可不是听新闻看报纸,是我自个儿实打实折腾过的一段经历。
那会儿是怎么一回事?
那年南京要办青奥会,满城都热火朝天的。我寻思着,这么大的事儿,咱南京人不得出点力?刚好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消息,脑子一热,就报名去了。填表,交材料,那会儿还挺忐忑,生怕选不上。
没过多久,就通知我去面试了。那场面,乌泱泱全是人,各个年龄段的都有。面试官问了些为啥想当志愿者,有啥特长,能不能吃苦之类的。我也没啥特别的,就实话实说,讲了讲自个儿对南京的感情,希望能为家门口的盛会做点贡献。磕磕巴巴说完,心里也没底。
结果还真就选上了!接下来就是一轮轮的培训。通用培训、岗位培训,还有啥礼仪培训、应急处理培训。那段时间,周末基本上都泡在培训点了。讲真,有些内容一开始觉得挺枯燥的,什么微笑要露八颗牙,指路手势要标准。但后来真上岗了,才发现这些细节都挺重要。
到了真格的时候
我被分到的岗位是在一个比赛场馆外围做引导和信息咨询。说白了,就是个“指路牌”和“活地图”。每天提前到岗,换上统一的志愿者服装,戴上工作证,往自个儿负责的点位一站,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那会儿真是见识了五湖四海的人。有来看比赛的观众,有迷路的运动员家属,还有不少外国朋友。我的英语不咋地,就靠着培训时学的那几句蹩脚口语,外加比手画脚,居然也能跟人沟通个七七八八。
- “厕所在哪儿?” 这是问得最多的。
- “下一场比赛啥时候开始?” 这个也常问。
- “去某某场馆怎么走?” 这就得考验我对场馆周边路线的熟悉程度了。
最忙的时候,就是比赛快开始前和刚散场那会儿。人潮涌动,各种问题劈头盖脸砸过来。嗓子喊哑是常事,腿站得发酸也是家常便饭。大夏天,太阳底下晒着,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心里头挺充实的。
记得有一次,有个外国老太太找不到她的座位,急得团团转。我带着她,一层层找,一排排对,总算找到了。她那个高兴劲儿,一个劲儿地跟我说“Thank you, thank you!”,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还有就是跟其他志愿者小伙伴们一起,大家互相帮忙,轮流休息喝口水。有时候,我们会分享一些遇到的趣事,或者交流一下怎么更好地为观众服务。那种团队协作的感觉,特别
结束之后的感觉
青奥会结束那天,我们这些志愿者都挺感慨的。忙活了这么久,突然一下子就结束了,还有点空落落的。我们一起合影留念,互相留联系方式,都觉得这段经历特别宝贵。
回想起来,那段时间虽然累,但收获也大。不仅是开了眼界,看到了一个国际赛事的运作,更重要的是,我亲身参与进去了。这种成就感,不是看电视能体会到的。咱也算是为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自个儿的一份小小的力量。现在跟人聊起青奥会,我都能挺自豪地说:“那会儿,我也在现场服务!” 这感觉,真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