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拉尔森,不少人可能想到的是那本什么《管理圣经》。当初我也是,觉得这名字取得挺大,想着里头肯定有不少干货能直接用。
我为啥对这个拉尔森印象这么深?这得从我之前带的一个小破项目说起。那时候真是,缺人缺钱缺时间,就我一个光杆司令带着仨刚毕业的愣头青,啥都得从头教。
那时候年轻气盛,刚好看完拉尔森那本书,觉得里头讲的那些个“激励原则”、“授权技巧”啥的,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于是我就开始照本宣科地搞实践。
第一步,我学着搞“目标分解”。
拉尔森书里说得好听,要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让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干我就开了个会,吭哧瘪肚地把项目拆得七零八落,分给那几个小年轻。心想这下他们该有方向感了?
然后是“积极反馈”。
书上说要多鼓励,多表扬。行,我就天天盯着他们,逮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一顿猛夸,夸得我自己都快不认识他们了。
还有那个“充分授权”。
说是要相信下属,大胆放权。我也试了,把一些我觉得他们能搞定的小模块扔给他们,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们,放手去干!”
结果?简直是一地鸡毛。
那目标分解,分是分下去了,小年轻们拿到那一堆零碎任务,更懵了。他们不知道这些小玩意儿拼起来是个也看不到整体,干活没啥大局观,反而互相之间不知道怎么配合了。
积极反馈?刚开始几天还行,后来他们估计也麻木了,觉得我这领导怎么神神叨叨的,干点啥都大惊小怪。有时候代码明明有bug,我为了“积极”,硬是憋着没狠批,结果埋下大雷。
充分授权就更搞笑了。那几个新手,本来经验就不足,你突然放手让他们自己搞,他们是真敢“放手”,各种低级错误层出不穷,代码写得跟蜘蛛网似的,我返工擦屁股的时间比他们开发的时间都长。
那段时间,项目进度慢得像蜗牛,团队气氛也怪怪的。我天天晚上加班改bug,白天还得装作很有信心的样子继续“拉尔森式管理”。
后来项目磕磕绊绊总算是搞完了,我也悟出点道道来。拉尔森那套东西,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成熟的环境里有用。但像我当时那种草台班子,成员都是新手,最需要的根本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管理技巧,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指导和严格的流程把控。
说白了,管理这玩意儿,真不是看几本书就能学会的。 你得看锅下米,看人说话。拉尔森的书可以当个参考,拓展下思路,但你要是真的一字不差地往自己团队身上套,多半是要栽跟头的。
后来再有人跟我提什么管理大师、什么圣经宝典,我都是笑笑。实践出真知,自己踩过的坑,才是最宝贵的经验。拉尔森?他写了本书,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