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喝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古代人泡茶到底用不用沸水?感觉挺有意思的,自己就动手琢磨起来。
开始琢磨这茬
我先从厨房拿出茶具,一盒铁观音,还有一个旧壶。坐下来,边泡边想:古人没电水壶,咋弄沸水的?我估计可能是烧柴火啥的,但具体温度多少就不知道了。决定不懒了,自己试试看。
翻查老资料
然后我翻箱倒柜,把书架上的历史书全扒拉出来,还有本《茶经》手抄本,是我前年在地摊捡的便宜货。翻开看了半天,上面写着唐朝煮茶那会儿用的“滚水”,但不是完全沸腾那种。我记着点笔记,写得乱七八糟:
- 唐朝人:用的水煮到冒小泡,热热的,但不是100度沸点。
- 宋朝人:改进法子,水得稍凉点,60度左右就开泡,书上说能出香味。
- 明清年代:专家讲的,那时候用沸水多了,因为他们开始喝青茶。
看完觉得还不够实在,我就上网瞎点一通(虽然啥链接都不能贴,就记个大概)。发现一堆老茶人视频,他们说古人得用火炉慢慢烧,水温控制是关键。
自己动手实验
查完资料,我立马在家搞实验。烧了两壶水:一壶用煤气灶开到最大,沸腾得滋滋响;另一壶降温到70度,用手腕试了温。然后泡两种茶:绿茶和普洱。
- 沸水泡绿茶:水倒进去,茶叶噗地糊了一大片,喝起来苦苦的,太冲了。
- 70度水泡普洱:慢慢泡,茶叶舒展开了,香味出来了,口感更柔。
反复折腾几遍,记在小本上:沸水更适合厚茶,古人的粗茶多用高温;清香茶像龙井,古人就用温水。实验完了,桌上全是茶水渍,老婆直嚷我浪费茶叶。
请教专家解谜
琢磨半天,我还有点迷糊。就打给个老茶友,他在茶馆干了二十年,也算半专家。他笑呵呵说:“兄弟,古代人聪明着!唐宋那阵子,水温要低点,保茶香;后来明清改用沸水,因为茶种变了。专家考究发现,出土的唐朝茶具都能证明这点。”还提醒我:古人烧水用铜壶,温度上不去,沸水泡得多。
实验完,我拍大腿:古人真不傻,看茶种泡水,沸水也用的!现在自己喝茶,我也学乖了:青茶用沸水冲,嫩叶就温水泡。分享出来,免得大伙也犯我初次的错,浪费好茶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