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搞这个“幸存者游戏”的事儿。也不是啥正经游戏,就是我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一个小实践,或者说是个小挑战,主要是想看看在特定条件下,人是咋思考和行动的。
起因是啥?
也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由。就是前段时间感觉自个儿有点懒散,干啥都提不起劲,老想着能不能搞点事儿刺激一下。正好看到一些野外生存的片段,就寻思着,能不能在安全可控的范围里,模拟一下那种资源有限、需要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状态。名字嘛就随便起个“幸存者游戏”,听着唬人点。
准备阶段
我得划定个范围。咱不能真跑深山老林里去,那不现实也不安全。我就选家附近一个挺大的公园,周末人少的时候。然后定规则,这个很重要。
- 目标设定:我给自己定几个小任务,比如在规定时间内,用有限的“资源”(就是我提前准备好的几样简单工具和一点点零食、水)完成几个指定地点的打卡,还得制作个简单的“庇护所”模型,意思意思就行。
- 资源限制:我带的东西特别少。一个多功能小刀,一小捆绳子,一个打火石(虽然公园里不让生火,但作为模拟工具带着),一瓶水,两块压缩饼干。手机是带着的,主要是为安全和计时,但规定不能用它来查攻略或者求助。
- 时间限制:定四个小时。到点不管完成没完成,都得结束。
准备工作挺简单的,关键是心理建设,告诉自己要投入进去,别当中途玩手机摸鱼。
实践过程
那天早上,我把东西往背包里一塞就出发。到公园,找个相对偏僻的角落,把“规则”和“任务”又默念一遍,计时开始。
第一步:找水?不,是规划路线。
虽然带水,但任务里有一项是找到公园里的指定水源点(比如某个特定的饮水台或小溪流标志)。我先摊开公园的简易地图(也是事先准备好的,不能用手机地图),规划一下几个打卡点的顺序,尽量找一条最优路线,少走冤枉路。这过程就得琢磨,哪个点最近,哪个点可能最难找。
第二步:执行与应对。
走起来就没那么轻松。有的打卡点藏得还挺隐蔽,得仔细看地图和周围环境。路上还得想着节省体力,水也不能一口气喝完。压缩饼干?真不好吃,但没办法,设定里就这点“食物”。
中间有个小插曲。我计划穿过一片小树林去下一个点,结果发现里面有条路被前几天的雨水冲得有点泥泞,不好走。这时候就得做选择:是绕远路,还是冒险踩泥巴过去?我当时想想,还是绕路,万一陷进去或者弄脏鞋,影响后面的心情和效率就不值当。
第三步:搭“庇护所”。
找个稍微平坦的地方,任务要求是用现场能找到的自然材料(比如掉落的树枝、大叶子)搭个能象征性遮风挡雨的小模型。我就捡些树枝,用绳子简单固定一下,上面铺些大叶子。搞得挺简陋的,但主要是体验那个过程,思考怎么利用有限资源达到目的。
结束与反思
四个小时很快就到。任务嘛勉强算完成大部分。打卡点都找到,“庇护所”也搭,虽然丑点。水和食物都还有剩余,看来我规划得还行,没把自己搞得太狼狈。
这回实践下来,感觉挺有意思的。
虽然是个简化版的模拟,但确实能让人更关注手头资源怎么用,时间怎么分配,遇到小困难怎么决策。平时生活太安逸,很多东西想只有在这种稍微有点“压力”的情境下,才会逼着自己去动脑筋。
它不像玩电子游戏那么刺激,但整个过程都是自己亲身参与、思考、动手的,感觉更实在。这种实践,不需要多复杂,关键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和平时不一样的场景和规则,然后认真去执行。下次有机会,我还想试试别的花样,或者拉上几个朋友一起搞,看看团队协作会是啥样。
这回“幸存者游戏”实践,挺成功的,至少对我个人来说,是种不错的调剂和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