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比利时韩国”这几个字,我就莫名其妙想起好几年前的一件事儿了,跟足球或者国家啥的,关系不大,主要是那时候手头一个活儿。
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大概是刚开始带一个小团队那会儿。我们接了个任务,需要跟另一个部门协作。我们这边的特点就是快,想法多,有时候不太讲究流程,跟初创公司似的,有点像那种拼劲足的“韩国”风格,至少当时我是这么感觉的。
对接的那个部门,是公司的老牌劲旅了,人多,资源足,做事四平八稳,规矩特别多,文档、审批一样不能少,有点像大家印象里那种稳健的“比利时”风格。不是说谁好谁坏,就是风格差异太大了。
一开始对接,那叫一个费劲。 我们这边风风火火把想法原型弄出来了,想着赶紧推进,他们那边说,不行,得先立项、评审、走流程。我们觉得他们太慢,耽误事儿;他们估计觉得我们太糙,不规范。
磕磕绊绊的实践过程
那段时间,真是没少开会扯皮。印象最深的一次:
- 我们提了个自认为不错的技术方案,想尽快试试。
- 对方团队开了个评审会,来了七八个人,从负责人到具体执行的,每个人都提了一堆问题和风险。
- 我们这边就我跟另一个哥们儿,两个人对着他们一堆人解释、协调。
- 会开了三个钟头,结论是:方案原则可行,但需要补充大量文档,并且要做小范围试点,报备领导小组。
当时心里挺不爽的,觉得他们就是故意拖着。回去也跟团队的人抱怨过,感觉太憋屈了,手脚被捆住了一样。
但后来没辙,项目还得做。我就硬着头皮,带着团队的人,一方面按他们的规矩来,老老实实补文档、走流程、做汇报;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小团队内部,还是用我们自己的快节奏方式,偷偷地搞小范围测试,把能验证的东西先验证了。
那段时间,真的是两头跑,两头瞒。 对上,我们显得特别“规范”;对内,我们还是那帮“野路子”。现在想想也挺有意思的,跟打游击似的。
慢慢地,事情居然就往前走了。我们这边因为偷偷做了测试,所以在他们流程走到的时候,我们能很快拿出实际数据和效果,打消了他们很多顾虑。他们那边,虽然慢,但确实帮我们规避了一些我们没考虑到的风险,特别是在合规和后续推广方面。
的一点想法
项目磕磕绊绊总算是上线了,效果还行,不好不坏。但对我来说,收获比项目本身大。
我就琢磨明白了,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比利时”或者“韩国”哪个就一定更不同的风格,是不同环境和需求下的产物。大团队要稳,小团队要快,各有各的道理。
关键不是去硬掰谁对谁错,而是怎么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大家能一起把事儿干成。 那次之后,我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心态就平和多了。先理解对方为啥是那种风格,然后想办法在规则里面找到能加速的路径,或者干脆就把他们的规则利用起来,变成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所以你看,“比利时韩国”放一起,不一定非得是你死我活,也可以是找到一种共存的方式。工作嘛解决问题最重要,过程曲折点,也算是经验积累了。